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重庆石柱产黄连 背后秘密谁知晓
本报记者 李大庆

第二看台

    谁也没有想到,在重庆石柱县许多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中药材黄连,在农业专家的眼里却是个特大号的“宝贝”。

    11月8日,在石柱县举行的第4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我国著名农史专家、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说,石柱从元代就延续下来的人工种植的黄连品种一定要保护好,这是核心。

    今年7月,石柱县的黄连生产系统成功入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它“农业景观多样,传承了完整的黄连种植、加工技术,并依托当地独特生态环境,形成了包含丰富黄连文化元素的民俗文化特征”。

    能够被列入遗产保护范畴,说明它有危机。而最大的危机就是种植黄连的“连农”后继乏人。如今在当地“连农”多是50岁以上。

    借研讨会在石柱县举行之机,专家们对黄连生产系统做了考察。他们发现了石柱黄连生产的诸多“功效”。

    在石柱县黄水镇,种植的黄连都生长在人工搭的棚架下,因为黄连喜冷湿,忌高温和日晒。石柱先民种连的方法很特别:他们在一块土地A上移栽黄连的时候同时在周围种上树,黄连种一茬一般5年,A地种两茬之后就不能再种了,只能换到B地栽种,B地种植又是10年。等轮换到A地种植的时候,已经20年,A地周围的树已长成。这时先人们砍伐旧树、搭建棚架、移栽黄连时,又在周围种起了新树,砍一棵种一棵,以此保证黄连生产的持续发展。

    西南大学教授田阡说,石柱人种连栽树、起连还山,黄连从苗圃移栽的时候就种树,树种选择五年生的杉树,收连之时树木成林,还山地绿色,“他们很好地处理了黄连种植生产与森林保护的关系。”

    黄连不仅可以在平地上种植,也可以在20—30度的斜坡上种植,这就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目前石柱县拥有黄连地70多万亩,是名震中外的黄连之乡。石柱县地处长江三峡大坝上游的生态区,是曾经有三峡库区移民的县域。“在这里种黄连,既保护了森林,又防止了水土流失,这对于三峡大坝、长江水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生态价值巨大。”农史专家曹幸穗如是说。

    在石柱县,专家们还考察了黄水镇黄连交易市场。谁也不会想到,在远离重庆市区、邻近湖北恩施的石柱县,竟然存在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黄连交易市场。石柱县年产黄连3000吨以上,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占世界的40%以上,而黄水镇的黄连交易市场销售的黄连竟占全国的90%。2016年,石柱黄连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亿元。黄水镇的黄连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黄连销售市场,具有全球黄连价格的定价权。保持石柱黄连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稳定,对于全球黄连药材的价格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闵庆文说,石柱县是土家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全县30个乡镇中,有19个乡镇种植黄连,其中9个乡镇被列入了遗产保护地。石柱县约有3万多连农,“发展黄连等特色农业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意义重大。”

    小小的黄连,在专家们的眼里,呈现出了如此多的“重大意义”。石柱黄连与三峡生态、与全球黄连市场价格、与贫困县的农民脱贫奔小康、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