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果树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作为基质来栽培蔬菜。同时通过水肥一体化的方式,严格控制作物整个生育期的灌水与施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所,一场关于蔬菜节水模式的研讨会正在进行。
“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调结构转方式,要改变过去高度分离的结构,进行节水节肥节药的模式转变。”类似这样的内部研讨会几乎每周都要举行,北京市农科院营资所副所长邹国元认为,在现代循环农业的模式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需要不断攻关。
因地制宜的“生态循环”良方
若干个处置中心(沼气站)在村子里建起来,它们大多以畜禽粪便(或秸秆)为原料,发酵产生沼气和沼渣沼液,沼气用来做生活燃料,沼渣沼液在周边的果园菜地当做肥料施用……这是发生在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生态基地上的一幕。
河南省安阳县作为粮食主产区,小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同时该地区的养殖业也很发达,“需要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的地域性生态特点:一是水资源短缺、肥料农药消耗大,资源高度紧张;二是地下水污染负荷重,对地下水的超量采用形成漏斗区的风险较大;三是耕地较为集中,秸秆问题较为突出。”邹国元告诉记者,这就需要重点抓好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工作,以及畜禽粪便与秸秆的沼气化处理,做好整体的区域统筹。
以“沼气”为核心,成为他们为该地区生态循环农业构建的整体思路。
2012年底,为了应对解决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农业部成立了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并在成立后的第二年着手建立五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作为生态总站的特聘专家,邹国元受托牵头规划了河南安阳、重庆巴南集体村、湖北鄂州市峒山村3个基地,根据不同的区域与生态特点因地制宜,走出了不同的乡村振兴之路。
基地建设过程中,规模化的沼液田间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了技术突破。“其核心突破就是沼液的过滤。果园进行管道灌溉,农田则是直接进行喷灌。在河南的基地分别针对果园与粮田做了技术转化。”邹国元说。此外还实现了尾菜处理技术突破,对非商品部位的菜帮、菜叶进行大规模堆肥化、饲料化、消毒化处理,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构建大循环“种养结合”机制化保障
在邹国元看来,当前的生态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种植、养殖主体各自的规模更大,在时间与空间上分离的程度也更大。为了切实解决好农民应用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各地探索培育了很多第三方服务主体,“譬如农机合作社可以提供从沼液的运输、田间存储区的建设到沼液使用的全流程服务。土地托管可以将分散的农田集中化管理,实现新技术的规模化、规范化使用。”
除了不断推进种养结合基地,邹国元这些年还带领营资所参与了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典型流域主要农业源污染物入湖负荷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淮海集约化养殖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示范”等项目,为政府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与技术支撑。
邹国元敏锐地观察到,从传统生态循环农业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3个重要转变:由小规模转向大规模,由小循环转向大循环,从常规技术转向现代技术支撑。谈到未来的方向,他表示,要做好生态农业,一是要认清自身定位,做好宏观布局、产学研用的结合。二是要牢牢把握大规模、大循环、现代技术的产业方向。三是要不断推进政策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各种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