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星天地
本报记者 华 凌
若把零起点的新技术项目孵化为成熟企业,视作“育苗、种树”,那么,中关村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简称海淀留创园)对成功落户外地的企业延伸服务扶持,形成当地主导产业,就是让一棵棵“创新的树苗”茁壮成长为一望无际的“森林”。
近些年来,海淀留创园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全方位布局和开拓产业发展空间,将优势科技资源向各地转化,激发新动能。
独具慧眼,从源头哺育新产业
被称为“上帝的剪刀”的基因编辑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界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表示,中国不应缺席。他的团队在海淀留创园的大力支持下,对于遗传病、地中海贫血等先天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法已取得突破,在全球领先,成果正在转化。
“像手机支付、网上购物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同中国一样能够如此广泛而先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面对开放的边界、海量的账号以及无法控制的外部终端,传统安全系统已无法满足企业业务需求,我们研发的协同防御技术,可使任一用户遭受攻击后迅速收到风险预警并传递风险模型给全网用户,让所有企业迅速建立防控能力,得以共同抵御风险。”顶象科技公司合伙人史博对记者说。海淀留创园率先给予这支由原阿里巴巴移动安全部总监陈树华带队创业的团队投资,随后引来了红杉资本对其可观的注资。
这些在国内外遥遥领先的新兴技术,孕育着一个个蓝海产业,其飞速成长的背后,正是海淀留创园的精心孵育。据统计,园区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软件和信息服务28%、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27%、节能环保15%、生物医药14%、新材料10%和先进制造6%。
融入区域,做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海淀留创园象征着‘科技、高端、有资金’,具有很强的品牌引领带动力,引来了企业纷纷申请入驻,其分园延伸了园区的孵化服务功能,对技术采取严格筛选,助力小型企业成长。”海淀留创园秦皇岛分园总经理全新奇介绍说。
去年7月,园区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中关村留创园秦皇岛分园,在资源、空间、产业、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程中迈出实质性步伐。分园目前已有27家企业注册落地,项目涉及节能环保、医疗器械、互联网与物联网数据和装备制造等领域,为当地营造了创新创业氛围。
近些年来,作为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圈的排头兵,海淀留创园围绕重点孵化领域,加强品牌和优势资源输出,在国内选取具有产业特色的地区,联合当地机构共建产业基地,发挥集群效应。
今年9月,园区与河北衡水枣强县联动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当地创业者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孵化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富有特色的创业孵化新模式。
为了解决西部医疗资源匮乏现状,园区以自身科技优势精准扶贫。海淀留创园投资部负责人顾友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6月,园区与贵州遵义市政府共建中关村遵义创业中心,特别是同遵义医学院合作成区域医疗联合体,将园区孵化出的远程医疗技术、专家资源和项目等引入当地,让偏远山区的人们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此外,还引导在孵企业结合当地传统产业进行培育。如生产益生菌的企业与当地企业合作,用菌类替代农药或化肥,种植无公害作物,提高市场竞争力。
多渠道拓展,构建中外创业朋友圈
如今,创业创新已成为国际化的趋势,建立广泛的中外创业朋友圈,未来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多年来,园区已先后迎来来自欧洲、北美及亚洲的专家考察团拜访交流,与资深国际资源对接机构签订战略协议,吸引海外高端留学人才、优秀团队来园区创业,集中国外原创项目落地中国。”顾友明说。
去年4月,海淀留创园成立“中关村欧洲科技创业园”,将国外著名学府孵化器中的成熟产品积极引进;今年8月,园区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开展合作项目交流,吸引新加坡的优质项目、企业和投资进入中国。洽谈领域涵盖医疗健康、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与数码经济等。
大健康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海淀留创园一直注重对生物医药企业集群的培育。顾友明介绍,从2003年开设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到2015年建立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园区与建银国际医疗基金、昆高新集团和中科院安龙基金三大龙头基金形成战略合作,引入行业丰富的医疗专家资源,结合市场资本要素,重点筛选优质企业。从园区成功孵化并引入南京的十多家企业,主要从事诊断试剂、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等,现已开始盈利。
花香自能引蝶来。凭借在海外的良好声誉及品牌效应,海淀留创园成为许多海外留学人员首选申请入驻的“创业家园”,目前70%以上的进驻团队都是海归创业者。针对这一群体,园区努力培育“明星企业家”,引导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企业插上振飞的翅膀,辐射带动更多地区的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