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区)颁奖现场。 |
从简政放权力度,到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近几年,我国多措并举营造有利于“双创”发展的创新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港澳台青年投身创业大潮。
双创观察1+1
本报记者 叶 青
10月21日,李经康自主研发的“拍朵拉—自拍机器人”在台湾正式上线销售。该项目去年夺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企业组第一名,并落户深圳。
作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向境外延伸推广的独立赛事,从2014年举办至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暨粤港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联通两岸及港澳创新创业项目及要素的平台。据统计,四届大赛累计报名总数达2109项,其中港澳台951项,吸引了粤港澳台50多所高校参与。借此平台,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创业青年正不断融入“双创”浪潮,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做优“双创”环境,魅力十足
初看外表,李经康的“自拍机器人”仅是一个“高颜值”的固定手机支架。可它能上下左右360度转动,利用红外线感应及人脸识别技术自动追踪被拍摄者,重要的是解放自拍者双手。“这是结合台湾的创新与大陆的市场优势研发出的。”现在的他,每月有近一半时间在深圳生活。
“如果我在大陆成功,就等同于世界级规模,这是很重要的吸引力。”李经康落户深圳的原因在于,深圳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手机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可为研发、推广提供发展支撑。
来自香港的28岁青年列家诚创办了明汇经贸有限公司。“公司聚焦于开发‘共享’的教育类手机App和网站设计,已推出亚洲首个无缝虚拟学习平台——思蓓飞跃,满足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的远程学习需求。”他也参加了港澳台赛,如今公司业务已在东莞落地。
邹宝文是澳门大学在读研究生,今年虽因参加台风救灾而错过复赛。但他表示,明年毕业后,创业地首选是珠海横琴或广州。
从简政放权力度,到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近几年,我国多措并举营造有利于“双创”发展的创新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李经康、列家诚一样的港澳台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
以广东为例,为支持港澳台青年来粤创业,广东设有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澳门青年创业谷、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等。东莞市设立了启动资金达5000万人民币的“台湾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创业启动资金支持最高可达20万人民币。
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广州创新建怡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夏雷粗略做了一个统计,除了奖金,加上广东省市的各项落地扶持资金,参赛项目最高可拿到100万左右的扶持资金。此外,还有活跃的民间资本正在创业的年轻人身上寻找投资机会。
“创业环境好,人才自然来。”深圳育山科技协会秘书长林琦翔是一名在粤生活多年的台北人,熟知两岸的创业环境。他一直告诫创业者:创业地的选择一定要看是否有与创业内容相匹配的完善产业链、市场和人才,三者具备,即使是天涯海角都要选择去。大陆恰恰拥有此三者,“发展势头挡都挡不住,必然会吸引台湾创业者融入参与”。
命题“接驳”产业,一举两得
港澳台青年到内地创业是否会“水土不服”呢?“会,当然会。”李经康笑着举了个有趣的例子,“比如地道和道地、熊猫和猫熊,语言相通,可理解度不同会影响到对事情的认知度。”
邹宝文说,最困难的是策划项目的思路与内地不一样。澳门注重项目的执行策划、资源,而大陆倾向于创新性、商业模式、可行性和风险管理的数据支持。
这些“水土不服”的因素,在林琦翔看来,都不足以对创业者构成威胁。“差异不存在地区之别,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公司内部也有差异。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突破。”
林琦翔认为,引起“水土不服”的原因在于港澳台社会发展间的差异,他以大陆和台湾为例分析之。“有人告诉过我,台湾卖咖啡都分两种:开店和推小车的,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想当小老板,即使推着小车也要创业。”林琦翔表示,台湾一向创业氛围浓厚,由于父辈们大部分经营企业,耳濡目染的创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人,也以创业为荣。
“活跃的创业氛围下,台湾年轻人思维活泼、点子多,多选择让生活舒服的项目为创业内容,而大陆着重于用商业模式解决生活痛点。”林琦翔说,另一个不同则是投资思维不同。台商发家致富是一分钱一分钱赚来的,没有获得任何投资,也不懂得如何去投资他人。但大陆很多创业成功的企业都尝过资本资助的甜头,一旦成功,自然会效仿他人投资,希望用最小的资金撬动最大的回报。
为促进两岸及港澳青年间的创业交流,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港澳台赛区应运而生。
大赛推进中,组委会发现,由于不了解内地产业发展,一些参赛团队难以融合到产业链中参与竞争,因此特地设立了“命题挑战赛”,即由企业根据发展需求提出项目合作方向。有了创业的具体需求,创业者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且企业又能寻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一举两得。目前已有中兴通讯、TCL等龙头企业参与其中。
大赛启动至今,夏雷明显感受到了变化:前两年,团队参赛目的在于要名次,拿奖金,后两年参赛团队市场化意识加强,更多倾向于寻找与产业对接的机会。如今,这场辐射港澳台的大赛,已为参赛团队带来超5亿元的创业投资,每届有近20个港澳台团队落户广东。
创新创业的交流合作,背后是两岸及港澳现实发展的需求和优势互补。夏雷表示,今后将在立足广东的基础上,把港澳台创新资源辐射到更多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