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华 凌
坐落在北京上地的中关村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简称“海淀留创园”),几乎每天都在迎接排队申请的企业,入驻率达99%以上;有的即使主力团队已落在外地,也要留一个“代表处”;许多孵化出去的企业总“嚷嚷着要回来”,园区里甚至还有了“创二代”,即上市公司创始人的女儿也“投奔”而来……
这背后,一定有故事可听——
那一声问候,如同家人
23点40分,2015年初的一个夜晚。
聚精会神的山东小伙子王相伟,正在海淀留创园里的一个杂物间里忙活着,试图组装出一个半人高的机器人,面前摊了一桌子的零部件。就在20多天前,他的项目未通过园区评审,这意味他不能申请到零成本、零门槛的公益性众创空间——金种子创业谷的名额。但是,他不想放弃,暗下决心努力争取下次机会达标。于是,他跟园区商量,等到大家都下班,可以找个角落钻研机器人。
忽然,门开了,传来一声询问:“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走啊,做什么呢,咋会在这里?”王相伟抬起头,迎上来的是海淀留创园主任赵新良关切的眼神。时间似乎停滞了。“腾”地一下,他的心头淌过一股暖流。孑然一身来北京创业,第一次有人这样问候。
“那一刻,你是什么感觉?” 两年后,科技日报记者问王相伟。
“就像见到了家人,有一种亲情般的温暖。”回想时,他的眼圈有些微红。大学毕业后,为了机器人的梦想毅然辞职创业,遭到父母强烈反对,一时间他没有经济来源,平时饥一顿饱一顿,又连遭失败打击,状态几近跌入谷底。
赵新良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很快专门辟出一个会议室,供他钻研机器人。并且,每当园区有客人来参观,赵新良都会推介王相伟的项目。很快,王相伟成立的芯合科技在短短两年间发展成20多人专业团队,研发的XM系列驱控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得到了中科院西光所500万元的投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王相伟代表母校山东大学介绍双创成果时,还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叮嘱他说:一定要做出中国最好的工业机器人!成绩的背后,王相伟不能忘记的,是那一声如同家人的问候。
一间办公室带来的感动
澳大利亚,又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时任澳洲电网遥感部总监的李峥嵘却萌生了一个特别的念头——自留学到工作在澳洲已有十年,虽然技术上堪称“大拿”,生活闲适,然而每天的日子似乎都在重复。他思忖,应该做点什么,实现人生价值。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祖国。尽管国内一个投资人都不认识,但他还是决定先试下水。2014年底,李峥嵘带着自主研发先进的可测量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的激光雷达三维技术,开始参加国内多个双创大赛,一路名列前茅。
随后,橄榄枝纷纷投来,很多地方愿意以丰厚的条件甚至重金招募他。他先后到深圳、苏州和上海考察创业环境,最终让他下决心留下的,是北京的海淀留创园。
“当时,发生了什么?”记者追问。
“一走进园区我就感受到独特而浓郁的创业氛围,据说60%的入园创业者都同自己一样有留学经历,这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当时正赶上园区企业入驻饱和期,暂时没有办公位置。留创园的赵主任二话不说就把我领进了他的办公室,告诉我,这就是你的办公室了。实在太令人感动了!”李峥嵘回忆道。
随后,李峥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又说服了澳洲研发团队的四个“哥们”回国一起创业,成立了星闪世图公司,如今已发展到上百人。2016年,产品进入到电力行业,对接国家电网,并开始进入交通、石油石化和政府测绘等领域。
在园区双创氛围的熏染下,李峥嵘如今越发希望将世界领先的技术产品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建设当中。不久前,他的投资人开玩笑道,“你回国变‘土’了!”“那说明我接地气喽。”他开心地说。
“扫楼”背后总有收获
“他深夜还在努力钻研,就冲着他身上那股韧性和奋斗精神,都要大力支持。”谈及当年对王相伟的帮助,赵新良不假思索地说,“不论是像王相伟一样的本土创业者,还是如同李峥嵘从国外回来为国家效力的年轻人,只要努力肯钻研,海淀留创园都一视同仁,绝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创业者。”
记者了解到,赵新良还一直保持着一个“扫楼”了解情况的习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王相伟”,一次又一次地及时解决他们创业中的难事;在园区里,自上而下的各部门管理人员,对于在孵的500多家企业的项目,也都如数家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与企业交流,询问他们的进展和需求,一个个梦想的种子也在这里酝酿、发芽。
作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过去的20年里,海淀留创园积极探索创业服务模式,优选、聚集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前沿技术与产品,孵化出超过1600多家企业和21家上市企业,上市板块涵盖纳斯达克、纽交所、深交所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企业注册资金从刚入园时几十万元迅速增长到上百亿资产,同时也培育出了韩庚辰、严望佳、俞孔坚等众多明星企业家,是全国留学人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在行业内树立起标杆示范作用,带动着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