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占元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
张涛 中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
高瑞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
王春法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
赵勇强 国防科工局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 |
林柏 军委装备发展部综合计划局副局长 |
辛毅 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
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主任 |
钟登华 天津大学校长 |
才让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张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
胡伟武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
吴统文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主任 |
苏权科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 |
贾利民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
赵治海 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所所长 |
卢建军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陕西省科技厅厅长 |
翟立新 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主任 |
杜占元:为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十九大报告确立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做出了新时代的战略部署,是我们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报告立意深远,思想丰富,论述精辟,大气磅礴,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奋发的激情、奋斗的自信,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学习和领会。我体会最深的是四个“历史性”:历史性成就、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贡献、历史性使命。
高校科技成果是五年来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以全国约9%的研发人员、7%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SCI论文,获得了2/3以上的国家科技奖励。高校原始创新成果丰硕,在暗物质、干细胞、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和体制机制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成果转化和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贡献巨大,如高校在高铁列车设计、共性基础技术、轨道建设技术等方面协同攻关,有力支撑我国高铁走向世界。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努力为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一是大力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二是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大力强化“四个服务”意识,在服务扶贫攻坚战、军民融合、科创中心、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
张涛:中国要成为创新引领者 科技工作者肩负重大使命
十九大以来,中科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座谈讨论、支部集体学习、党员干部自学、撰写学习体会、微信互动学习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重要内容,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肯定我院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成就时,特别提到6项重大科技成果,令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其中,“中国天眼”“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3项由我院完成;天宫二号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2项我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令我们无比激动和自豪,也激励和鞭策我们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中更加努力工作。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
我们要始终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按照总书记对我院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先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作出应有的重大创新贡献。
就科技创新而言,到2035年科技实力要有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在前沿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主要领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既为这一光辉前景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同时也深感肩负重大使命。
高瑞平:聚焦科学战略 不断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为我国基础研究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坐标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认识科学基金工作,深入了解和把握我国科学战略需求,以科学前沿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培育为保证,以科学、民主、依法管理机制为支撑,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不断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头支撑。
一是要聚力于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加快推进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颠覆性创新潜力研究项目的前瞻遴选和培育,促进取得更多前瞻性且能够引导世界科学发展潮流的突破性成果。
二是要聚力于拓展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强国建设的全面突破。在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引导科学家密切关注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
三是要聚力于贯穿各成长阶段的人才和团队培养机制的全系突破。一方面,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梳理相关人才计划,避免重复资助。另一方面,也要尽快消除“人才项目与个人待遇过度挂钩”等不良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加强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杰出青年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支持。
四是要聚力于中国科学在世界科学版图上的复兴突破。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更好参与国际科学合作的开放创新环境,创新针对海外优秀人才的支持机制,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华开展研究工作。
王春法:新时代 新使命 科技工作者行动起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科技工作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科技创新、科技人才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需要科技创新在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把科技强国对其他强国的基础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科技更好惠及民生、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科技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认清新时代新变化新任务新使命,把握难得历史机遇,在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中找题目,在探求真理、拼搏奉献中展才干,在支撑创新发展、造福一方百姓中见真章,自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要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面向社会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夯实国民素质基础。
中国科协及地方各级科协组织将准确把握科协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功能定位,肩负起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激情、加强政治引领的重大使命,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谋改革谋发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赵勇强:为构建国家战略优势 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十九大报告的很多部分都与国防科技工业息息相关,涵盖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等方面内容。
特别是报告的第三章、第十章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了全面阐述,进一步丰富了党在新时代强军思想的内涵,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三步走目标”,强调新时代实现强军兴军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坚持”,必须着力突出“五个更加注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防科工局将把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构建国家战略优势提供更加强有力支撑,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发展新动能。
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强军首责,支撑武器装备跨越发展。二是坚持集智攻关,加快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全面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五是坚持融合共享,建立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纲领,加快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柏:科技是核心战斗力 助推装备建设创新发展
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新时代强军思想,倍感蓝图宏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第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打造世界一流武器装备。贯彻党的十九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要瞄准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加快装备更新换代步伐,健全完善适应联合作战的装备体系;瞄准2035年建设目标,搞好装备技术发展战略筹划,科学研究凝练新一代装备发展目标图像,合理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瞄准2050年建设目标,加强全局统筹和战略研判,主动开展战略预置。
第二,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动装备建设创新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装备发展也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通过装备发展需求的强劲牵引,进一步引领先进技术发展。实施装备创新发展“五个工程”,打造成果转化的快车道,加速技术成熟和装备应用验证。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科技信息共享、成果应用联合推进,为装备建设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第三,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一体化的军事装备发展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加大装备领域改革力度,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持续扩大开放竞争领域,吸引更多社会优质创新资源参与装备建设。继续高标准抓好国防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并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做好建设成果民用领域推广应用,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工程,发挥重大专项对国家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辛毅:贯彻十九大精神 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刚刚闭幕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极其重要的大会,军委科技委在跟进学习大会报道的基础上,分别召开了党委专题会议、全体干部会议,传达会议精神。
十九大报告强调“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为科技兴军指明了努力方向和着力点,我们在倍感振奋、信心满怀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我们的具体举措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大会精神。按照习主席“学懂弄通做实”的重要指示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学习,原原本本、全面系统研读报告和党章等重要文件,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见成效,把十九大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思路和行动。二是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作为军委机关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根本指导,全面贯彻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新体制和参谋机关、执行机关、服务机关的职能定位,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以智能化为抓手和突破口,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三是积极做好科技军民融合各项工作。认真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履行职能使命,聚力推进科技兴军、创新超越,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新的贡献。
程建平:贯彻新发展理念 瞄准前瞻性基础研究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新方位、新坐标作出了重大且深刻的判断,指明了未来发展的基本方略和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内心十分激动,精神备受鼓舞,同时鞭策自己要不断努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中作出新的贡献。
一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按照习总书记的部署,牢牢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国际前沿,瞄准前瞻性基础研究做工作。我所在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在过去数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得到科技部等部门支持,同时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今年还入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中优先布局的10个建设项目,这激励着我和团队,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当年做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累了一定经验,看到十九大报告对未来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很受鼓舞,科技界的未来发展很值得期待。此外,还要关注评价标准的改革,要让不同类型的科技工作者都能有发光发热、都能有出彩的机会。
三要坚持人才培养为根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按照十九大精神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围绕创新型人才发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钟登华:发挥科技人才综合优势 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校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这方面,天津大学义不容辞。多年来,学校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针。天津大学研发了座舱环境控制系统,使C919座舱内的空气新鲜程度提升了20%;“神工二号”随同“天宫二号”进入太空,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海燕”水下滑翔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创造了无故障航程最远、时间最长、工作深度最大等诸多纪录。
二是要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培养一流卓越人才。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天津大学与兄弟高校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天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天津大学的力量。
才让:发挥转制科技型企业作用 打造共性关键技术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我们要切实领会十九大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科技创新的并跑和领跑。二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国家重点项目。三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要倡导创新文化,培育创新人才。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和冶金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基地,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面向行业、面向自身”,我们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发挥转制科技型企业的独特作用。
一是突出国家战略导向,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为核能核电、西气东输、高速铁路和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等提供强大的材料技术支撑。
二是打造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引领支撑冶金及相关行业发展。要继续发挥“小核心、大协作”的优势,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共享平台等模式打造共性关键和应用技术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战略合作。
三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我们将重点推进中国钢研“大慧科技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与加速器。设立青年创新基金—成果份额型基金—科技创投基金等基金系列,从全过程、全方位支持各种企业创新创业活动。
张罗:不忘初心 做新时代科技强医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病有所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习总书记对卫生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令广大医务工作者深感振奋和鼓舞。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同仁医院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在转化医学和精准医疗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我本人当选国际鼻部炎症和过敏科学学会主席。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培育和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正在飞速发展,创新才能赢得未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有效解决医学研究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每一位医学工作者案头的重要课题。
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是我国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依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问题导向,注重抢抓机遇、夯实基础、重视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好医学大数据等信息手段,营造临床与基础研究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病有所医”的新要求新目标。
不忘初心,争做新时代科技强医的排头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是中国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胡伟武:促进我国信息产业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参加十九大,有很多体会,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量的持续积累为完成历史性变革这个质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和国内社会都处在剧烈变动和复杂矛盾之中的情况,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二,牢记使命,发展以CPU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IT产业中非常突出。我国包括电商、微信在内的信息化应用非常发达,但作为信息产业基础的CPU却很薄弱。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消除国家安全隐患。
第三,发展核心技术产业,不仅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且要耐着性子坚持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些需要长期积累的核心技术,像CPU、发动机、精密测量仪器等,还严重受制于人。这些核心技术产品复杂度高,影响其品质的因素多,只能在持续改进中不断进化。我们要克服急躁情绪,转变过于强调市场占有率的观念,以取得产业主导权和提高利润率作为发展目标。争取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解决核心技术产品受制于人的问题。
吴统文:加强科技创新研究 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测准确率
我是来自中国气象局工作一线的党的十九大代表。作为全国8900多万党员中的一员,我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非常激动,倍感自豪。
报告科学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伟大政治论断,明确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作为我们气象科技工作者,要紧密围绕国家需求、人民需求,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和保障。我们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研究,提高天气、气候预测准确率,准确把握未来5年、15年、30年内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国家防灾减灾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立项支持我们开始研制“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我们所研发的气候模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预测准确率不断提升,基于该模式的多项气候预测产品已可以与美、日、英等国家的数值模式产品“同场竞技”。
2016年,我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申请并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项目的研究。我们项目的目标就是要研究对未来2周、季节、年际、甚至到未来30年气候的预测技术。
气候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在国际上对气候环境的中长期预测将是重点研究的课题。我们也将致力于研发更高分辨率的气候预测模式,更准确地分析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更好地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苏权科:促进大数据 与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交通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交通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作为交通人的一分子,我们港珠澳大桥人将不忘初心,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与目前国际上已建成的跨海桥隧交通集群工程相比,港珠澳大桥无论是工程规模还是建设难度都是最大的,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我们力争把港珠澳大桥建成世界一流的桥岛隧集群工程,成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典范和标杆。
我们的科技创新工作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主线,前后实施了约300多项课题研究,对港珠澳大桥建设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系统攻关,创新了海上装配化桥梁、超长外海沉管隧道等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境桥岛隧集群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核心技术。
为了更深入贯彻十九大新发展理念,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新贡献,促进交通建设产业迈向本领域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将对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专用标准体系,进行全面的推广。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将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深度融合的实现,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为契机,进一步推进运营期的科技工作,以创新引领我们的大桥运营维护新发展,力争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做出新典范、新标杆。
贾利民: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 高铁科技工作者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将高铁列为国家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提出建设交通强国,对我们高铁科技工作者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作为一个参加了中国高铁科技创新全过程的科技人员,对自主创新的感触尤其深刻。
高铁科技创新经历了孕育期、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和持续自主创新几个阶段。已全面启动实施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要研制支持跨国互联互通的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时速250公里以上的货运高速列车,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使中国高铁站在世界陆地交通领域的高峰。
回顾高铁创新历程,有一点体会特别深刻,那就是科技部通过战略引领、战略保障、战略纠偏和战略坚持所表现出的战略定力,对高铁科技创新迄今为止的成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印证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数次提到的体现国家意志的“定力”所起的巨大作用。
十九大报告以历史的最强音吹响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向建设现代化强国进发的号角,中国高铁科技工作者会以再出发的姿态,坚持自主创新之路不动摇,以新发展的引领者、新规则的制定者、新格局的塑造者、新路径的开辟者和新辉煌的开创者的勇气和坚持,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和支撑中国履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作出新的贡献。
我在2016年“十二五科技成就展”上向习总书记汇报了四句话: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我们无盲点;支撑国家战略,我们有把握;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有胜算;引领创新发展,我们有信心!这不仅是高铁科技创新队伍的共识,也将是我贯彻十九大精神继续努力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赵治海:发展特色产业 为脱贫攻坚提供科技支撑
我就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一位科技特派员,牢记总书记的要求,积极服务于科技富农是我的职责。
我服务的张家口市宣化县东望山乡是个贫困县里的贫困乡,当地严重缺水,村民生活极度困难。为了迅速脱贫,我和当地政府制定了以推广“张杂谷”新品种为核心,以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支撑,以谷子加工小米、谷草转化饲料为抓手,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的“张杂谷”特色产业的科技扶贫行动规划。经过两年的努力,“张杂谷”喜获丰收,平均亩产350公斤,最高亩产560公斤,带动当地大多数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目前我国的“镰刀湾”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也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区,这一区域是我国未来三年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种植杂交谷子,亩产400—600公斤,出售价格是玉米的2倍,而且省水省肥。未来三年,让杂交谷子更好地为这一地区“三农”服务,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从事杂交谷子研究近40年,农民对科技的渴求是我最大的创新动力。我将夙夜在公,致力于推动杂交谷子产业发展,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卢建军:三项举措 推动地方科技工作
党的十九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里程碑,提出了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作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代表,下面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区域协调“三个战略”和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三个体系”,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谈谈推动地方科技工作贯彻落实的三项举措:
一是构建产学研、军民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第一统筹优势资源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第二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企业“四主体”新型研发平台。第三构建基于开放科研平台的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第四推进转制院所联合高校建立市场化共性技术研发机构。
二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第一支持高新区、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建设。第二成立高新区联盟,积极探索高新区“托管”和“飞地”机制。第三加强市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第四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
三是建设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来陕讲话“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科教资源,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要求,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积极构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高地。
翟立新:新时代赋予新使命 中关村要有新作为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对未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绘制了新时代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新时代赋予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新使命。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带头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上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当前,中关村重点在四个方面争取新作为。
一是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先行先试上要有新作为。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激励为重点,探索中关村新一轮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推动建设中关村国际人才港,出台面向全球广揽英才的政策。
二是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上要有新作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支持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前沿引领性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版,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深度结合,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三是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上要有新作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重要结点,加快布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世界级的领军企业。
四是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开放合作上要有新作为。统筹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发展,打造支撑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和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本版内容由科技日报记者刘垠、唐婷、李艳综合整理;图片由科技日报记者洪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