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常州市委书记费高云 |
本报记者 丁秀玉
又到丹桂飘香时,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城市的常州市,也迎来了创新成果的采摘期。一边采摘着累累果实,一边常州人又在规划着新一轮的创新发展蓝图。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前,记者采访了十九大代表、常州市委书记费高云。他向记者展示了常州创新发展的新蓝图。
科技日报:常州如何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活创新活力?
费高云:常州的制造业还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正在向高一阶段艰难演进。这是一场困难与转型的赛跑,创新是常州产业实现浴火重生的希望所在,我们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更深层次整合发展资源。要把产城融合综合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加强市级统筹,优化顶层设计,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真正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推动城市空间、产业发展、环境人口、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等相协调相匹配,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最优化、效用最大化。二是更高标准创优发展环境。企业的引进、人才的落户,不仅拼政策更要拼环境。要以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三个最”为目标,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加快“一办四中心”有效整合,实现“上一张网,不见面审批”“进一个门,办所有事”,提升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水平。以市场准入、投资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证照联办”改革,全面推广“五联合一简化”联审联办机制,放大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红利,尽早实现“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全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加大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领域监管力度,探索创造有影响、有价值的典型经验。
科技日报: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近年来常州的发展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常州创新创业,常州是如何吸引高端人才?
费高云:择八方英才为我所用。我们采取的方式有:
一是从产业发展着眼引育人才。紧扣产业需求招才引智,以海内外精英人才、领军型创业人才、领军型创新人才等八类群体为重点,培育高端产业人才集群,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格局。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对接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人才溢出转移,秉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理念,借鉴张江高科“离岸创新”模式,推行柔性引才,向高端人才“借智借脑”。实施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大力提升企业家能力水平。发挥“职教名城”优势,“订单式”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建设规模宏大、满足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夯实人才金字塔基石。
二是从空间平台着力承载人才。人才施展才华需要空间平台。要把创新创业平台作为吸引人才的“磁铁”摆到突出位置,抓住当前全球创新资源逐步向世界新兴经济体转移、国内大院大所大学研发成果向产业化基地输出的机遇,设立“招院引所”专项基金,想方设法引建一批研究机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加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支持武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用高端平台的强磁场吸引高端人才的快集聚。要把高校作为人才“蓄水池”,支持在常高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更好发挥人才集聚的“桥头堡”功能。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苏澳合作园区建设等机遇,切实加大与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力度,增强对人才的吸纳力承载力。充分利用江苏发展大会常州籍名士和新乡贤资源,放大“以才引才”效应。
三是从生态系统着手成就人才。把生态建设作为人才引育的关键之举,着力打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的“生态圈”。探索建立人才市场评价体系,把选择权、评判权更多地交给企业、交给市场。推进创新收益分配、薪酬制度、人才流动等体制机制改革,做到“人成其才、才尽其用、用得其益”,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人才政策整合,精准化打造人才服务链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在出入境、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优化人才荣誉制度,让各类人才在常州有地位、受尊重,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来常创新创业。
科技日报:常州“五新三高两智能”十大产业链的确立,对常州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费高云:十大产业链建设是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着力抓的一项重点工程,旨在通过持续实施十大产业链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制造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全力实现转型跨越新发展。
2016年,常州十大产业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21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由2013年底的29.4%提高到34.3%(3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到36.7%。
面对新形势,常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的十大产业链建设、提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新一轮的产业链由之前的“三车四新三智能”升级为“五新三高两智能”。“五新”是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新医药及生物技术;“三高”是指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节能环保;“两智”是指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电网。
常州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
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十大产业链总产值超过6500亿元,年均增长在12%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左右,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十大产业链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十大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占十大产业链企业比重达60%左右,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0家,培育“隐形冠军”企业达100家,建成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十大产业链工业增加值率力争达到25%,十大产业链企业销售利润率力争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1.3倍,力争境内外上市企业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0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