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蓄力领跑:基础研究投入“看涨”
——解读《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本报记者 张佳星

    10月10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对外发布《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多年徘徊在5%,这个数字被网友调侃为中国特色规律。那么,一个简单的数字是不是能够说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全貌,这个数字背后又隐藏了什么丰富的内容?

    “基础研究是很花钱的,其投入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相关,有钱的国家不追求短期回报,基础研究做得就多。”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国家发展势必带动基础研究投入的增长。

    叶玉江展示出手边的一组图表,图中串联起一条陡升的曲线。“这是《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记录的2001年以来中国基础研究总经费的投入情况。从2001年的52.2亿元,到2011年的411.8亿元,再到2016年的822.9亿元,尤其近5年几乎翻了一倍。”叶玉江说,我国对基础研究非常重视,投入在大幅增长。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所长朱迎春掌握的数据也从另一个维度表明,投入增长是迅速的。“2005年以来,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速,也高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速,”朱迎春说,“此外,在总量上,822.9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英国和韩国的投入。”

    “并跑和领跑的科技领域越来越多,基础研究就越来越重要,”叶玉江解释,“科技水平发展到这个阶段,我国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为继续领跑蓄力。”

    数据显示,在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计划经费的34.7%投给了基础类项目,投入186.5亿元。而全国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有25.2%投给了基础研究。

    既然投入越来越多,为什么感觉“不解渴”?

    “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单一,几乎由中央财政独力支撑。”叶玉江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的饼图呈现中央财政“一头独大”的局面,占比91%,地方财政和企业只占了非常细的一个“小饼角”,分别是7%和2%。

    “但是这种‘独头蒜’的单一结构在发生转变,我国开始进入这样的发展阶段,”叶玉江说,企业和地方政府目前已经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各个活动主体的基础研究投入都在“看涨”!

    “之前企业是买技术,后来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而现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然就有需求进入基础研究领域。”朱迎春说,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趋势是明朗的。

    “我们不做就是给别人机会。”北汽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王可峰表示了危机感,他说,储备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投入占其全部研发投入的30%以上,“我们不仅布局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也在与国外科学家合作探索性的科研项目”。

    朱迎春介绍,大型的领先企业,如华为、中兴等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基础研究并逐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近些年也在增加,例如投建一些大的科学装置,”叶玉江说,贵州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广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等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