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他从金色的麦田走来
——记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
本报记者 乔 地

    十九大代表风采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上百项耀眼光环的背后,是一个“抬头满脸土、低头两脚泥”的花甲老人。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南省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即将从金色的麦田走向金色的北京人民大会堂。

    茹振钢是享誉全国的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他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10, 累计推广近3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了掌握麦苗抗冻性、抗寒性的第一手资料,三九严寒他裹着军大衣,蹲在无遮无拦寒风肆虐的麦子地里,查看苗情,选优去劣,一蹲就是一晌;为了摸透麦子耐高温、耐干旱的习性,夏日酷暑,他头顶烈日,一站就是一天,对小麦品系逐个筛查;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长年奔走在田野中的茹振钢变得又黑又瘦。“抬头满脸尘,低头两脚泥”是人们给他最贴切的描述。看着他如醉如痴的憨态,农民们赞叹:“绣花也不过如此!这样的专家真少见!”

    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8……茹振钢将小麦产量从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600斤、800斤、1000斤、1300斤……“矮抗58”的优良品性已经使黄淮地区的小麦产量达到了很高水平,如何突破“百尺竿头”的“瓶颈”,进一步提高产量呢?

    他说,高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弱光,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强光,把“高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进行重新“组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几经努力,“百农4199”这种高光效小麦新品种终于培育成功。跟普通小麦相比,新品种的穗光效提高了近40%,叶片的光合作用也提高了10%以上。2016年5月,在修武县15亩高产公关示范田,百农4199亩产高达822.9公斤!

    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新成果,他又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没有攻克的难题——BNS型杂交小麦发起“冲锋”,终于选育出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稳定育性特征的BN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

    目前已成功配制出4个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经过大面积试种,均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2016年,其中的一个组合在河南修武县实现亩产898公斤,为我国小麦增产储备了更先进的品种和技术。

    茹振钢不仅成就了一批世界领先的育种技术,也为育种科研播撒下了一批“人才种子”。他带领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拥有38名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甚至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中、高级人才,打造了一支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科研主力军。他无偿地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奉献给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建设;他义务筹集100多万元作为青年教师创新基金;拿出自己的130万科研奖励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拿出几十万元个人收入资助贫困学生……

    去年在杂交小麦研究的冲刺时刻,学校考虑到茹振钢科研任务繁重,没再给他安排教学课程。他一夜没睡,跑到主管领导那里坚决要求给他安排课程。他说:“不让我站在三尺讲台跟年轻学生交流,正如不让我到田间地头去倾听农民朋友的心声,我会很快失去科研的养分,‘枯萎’的。” 在他的心里,小麦和学生一样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