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焦
9月20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2017年中国航空科技大会“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与航空产品创新发展”分会场,一位高大帅气的中年人正以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为例,讲述正向设计理念,进而畅谈了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与航空产品创新研发之道。全新的思维、深入浅出的讲述,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中年人正是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段卓毅。此前一天,他刚刚获得第四届“冯如奖”。
思考的支点面向未来
作为一飞院这样一个大中型军民用飞机设计研发基地的总设计师,段卓毅思考的支点既在当下,更在未来。他不止一次表示:“衡量一个单位的核心能力,不是看他干过多少型号,而是看用什么样的方法,以怎样的进度、质量和花费干出来的。换个角度说,不在于能干出多少台‘奥拓’,而是在于能否干出‘奥迪’。”
由此,如何做到航空装备研制“快、省、好”,履行好“航空报国”使命?如何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成功跨越到引领客户需求?如何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研发能力的螺旋上升,持续行业引领?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段卓毅心中,直到接触到MBSE,他才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段卓毅解释道,MBSE的根本特征是以需求引领设计、用模型驱动研发、靠仿真减少试验,不仅可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而且能实现全专业的联合建模仿真,有效避免过设计和欠设计。因此,MBSE是目前国际航空界正在努力探索的一套解决大型复杂航空装备设计研发问题的科学方法。
正是预见到MBSE会给飞机研制模式带来革命性变革,所以段卓毅从一开始接触MBSE,便成为其坚定的推动者。他不仅利用多个场合,不厌其烦地给各个层面的人员宣贯MBSE的思想,而且构建了横向覆盖多系统多专业,纵向从用户需求延伸至配套成品单位的应用框架,大力推动其在型号上的应用。
推进的过程并不顺利。这套理论并没有现成的模板,需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而最大的难题则是如何在多型号任务齐力攻坚的背景下,完成设计人员固有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此,段卓毅用了将近两个月时间,在一飞院各研究所进行巡回演讲。他问大家:“当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到来之时,我们是抱定镰刀,继续靠挥汗如雨、挑灯夜战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还是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更高效的联合收割机来取代镰刀?”短暂的沉默过后,他坚定地表示:“答案是肯定的,最终的成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决心和定力。”
在他的力主下,目前一飞院在需求分析、功能与架构设计、多领域建模与联合仿真等领域试点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IBM资深专家对一飞院MBSE推进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打出了8分的高分,这是迄今为止专家为航空工业内部MBSE试点单位打出的最高分。
行动的起点永在脚下
只要认定正确的事,段卓毅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
多年来,他在钻研技术的同时,以一种外人看来超乎想象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直至可以自如地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因为出色的技术和英语实力,段卓毅曾被工信部选拔作为代表中国航空工业的六名评审专家之一,赴比利时参加中国欧盟联合申请航空预研课题的评审,获得同行高度评价。此后,他作为“欧盟框架协议中欧减阻降噪联合工作组组长”,用英语主持中欧专家专题研讨。深厚的专业基础、流利的英语表达,得体的礼仪举止,段卓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展现了航空人良好的形象。
工作十年后,原本学习发动机专业的段卓毅报考了空气动力专业研究生。三十多岁的他,克服着来自工作、家庭等方面的种种不便,带着工作中产生的无数个问号、像海绵一样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知识,一路从硕士读到了博士,实现了自身理论研究能力的一次次飞跃。并以此为新的起点,一步步成长为飞机总体、空气动力设计和CFD数值模拟的研究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在运20研制中带领团队实现高效增升装置气动布局设计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
作为总设计师,段卓毅的工作方法是“俯下去,跳出来”。俯下去就是要筹谋全局、关注重点,“跳出来”则要依托团队、充分放权。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探索高指标、强约束条件下的涡桨飞机正向设计方法,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型号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此举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该类飞机研制能力的国家。
今天的段卓毅尽管拥有“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航空工业特级专家”“工信部民机“十三五”规划飞行器组副组长”等多个头衔,但他一如既往坚持“三不”原则:不怠于思,不惰于学,不耻于问。近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了多部专著。他说:知识的圆越大,未知的领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