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医学科普 一场专家与网红的缠斗
本报记者 李 颖
视觉中国

    当前,许多网络上流传的健康虚假信息,让公众误听误信,走进养生误区。

    近日,卫计委印发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健康教育信息服务管理的通知》中提出,不仅要规范健康教育信息服务各个环节;还要在健康信息传播过程中,注明信息来源、出处,注明作者或审核者的身份,注明信息发布、修订的日期以及科学依据等。

    医生的父母也推崇网红

    在社交媒体当中,人们每天都会看到海量与健康生活有关的信息,其中不少是危言耸听的错误知识,中老年人群更是传播伪科学的重灾区。

    “我就不明白了,我的话我妈不听,却对微信里的所谓科普文章特别推崇,而且言听计从。”着急上火的远不止阜外医院心血管蒋教授,天坛医院大咖王教授也对家里老人热衷酵素而不遵医嘱服药深感头疼。

    正规医院的教授老百姓不信,反而对微信、网络特别买账,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权威专家“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造成了健康知识传授的空白;与沉默的权威专家形成鲜明反差的,则是一些所谓的“网红专家”,他们既没有临床经验也没有医学素养,但他们思维敏捷,不仅能言善辩,而且还善于迎合公众与媒体。

    举个荒诞的例子:在某抗癌健康网上,堂而皇之地挂着“治疗癌症祖传秘方—中医偏方”的信息:此药方是一个犯人在执行死刑前三天供出来的,系祖传秘方,因恐怕死后失传而公开,到目前治愈者无数。善良的国人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吃完就好了岂不皆大欢喜?

    包治癌症有人相信,根除糖尿病更是大得人心。69岁的宋阿姨是个老“糖友”,依靠胰岛素治疗已经快15年了,但血糖却一直控制不理想。无意中听了一次“专家讲座”后,得知“专家”研发的保健品可以根治糖尿病。宋阿姨觉得这次有救了,于是花大价钱买了几大盒。果不其然刚吃了两天,多年居高不下的血糖就降到了正常线以下。心花怒放的宋阿姨把所有的降糖药都停了,只吃这种保健品。两个月后的一天,宋阿姨晕倒在了洗手间,家人连忙把她送到了医院。医生说,那种保健品对糖尿病没有任何治疗作用,反倒延误了病情。而那位“专家”也查无此人。

    对此,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曾在多个场合多次表示,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得健康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传播正确健康理念的同时,各类虚假健康信息也夹杂其间,让大众难辨真伪。有些健康信息根本就是个“三无产品”,信息来源无从查证,而且越传越乱,有些信息虽然来源有根据,但是传播的过程把重点忽视了。

    健康科普领域问题多

    中国科协公布的《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探索行为报告(2016年度)》显示,健康与医疗再次成为中国人科普需求的首位内容,占比高达53%。然而,无论是2016年的魏泽西百度医疗事件,还是前不久刷爆朋友圈的“老太太变换身份冒充名医,足迹遍布各大卫视”案例,都显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增长相对应的医学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当今社会各种新媒体、网络媒体还有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医学科普,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郭树彬则很痛心也很无奈,现在不是真正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在做科普,而是“小编”“网红”在做科普。

    “正规的健康科普和伪健康科普都涉及到术语,但伪健康科普制造者因自身缺乏正确的专业知识,他们就把很多信息东拼西凑后再改头换面,在表述上更加亲民。”郭树彬指出,尽管很吸引不明就里的老百姓,但这些东西又确实是有害的,而普通民众却恰恰更愿意接受他们看得懂的信息。

    比如这条经久不衰的谣言,“心梗发作时需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尽管专业人员已经多次辟谣:舌下含服硝甘并不能缓解心梗甚至会因为用药错误产生更加严重的不良后果,但收效甚微。这条谣言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郭树彬指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渠道多、速度快、范围广,使错误的健康信息得以在短时间内被极速传播、高度放大,最终“深入人心”。另外,“信息不通明、行政公信力差,也会滋长虚伪信息风行。

    面对身单影只的权威专家与“小编”“网红”造假者抗衡的状况,郭树彬很不乐观的估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进行“持久战”和“拉锯战”。究其原因就是市场太大了,而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措施。

    尽管如此,郭树彬还是表示,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还有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学会联合要做一些针对于这些科学背后的真相,包括健康背后的真相,区别这些真伪命题要做系列性的工作。“现在不仅已有专业人员组织各个层级的专业医生队伍,改变没有医学背景做科普的现状;而且也与具有公信力的媒体组成联盟,力争把专业的科普知识传达给广大公众。另外,正在建设健康科普平台,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科普教育。”郭树彬强调,最终的目的是让老百姓找到真正的健康平台,获得真正的健康知识。

    科普激励机制不完善

    国家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为卫生健康事业指明方向。“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成了相关领域的重大课题。而医学科普则是其中推动人民健康的重要抓手。

    事实上,早在2015年,国家卫计委就曾发布《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指南(试行)》。要求健康科普信息传播要注明信息来源、出处,注明作者或审核者的身份,注明信息发布、修订的日期以及科学依据等。

    郭树彬坦言,健康传播领域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专业医护人员在传播主体中的缺位、传播平台数量众多但内容良莠不齐以及健康科普效果缺乏评价机制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也对公众健康事业发展构成了困扰。因此如何实现医学科普的学术化、传播规则的标准化、效果评价的科学化是主流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和媒体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做科普并不容易,既要求科学严谨,又要求通俗易懂。这就需要做科普的人,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巧妙地转化成老百姓的生活常识。正如一位医学科普“大V”所说,做科普不是要把所有人都变成内行,而是尽可能让每个外行人都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外行。应该说医学科普与传播,是科学与艺术在巅峰上的握手,要求医生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有全面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语言能力以及传播技巧和规律。

    “科普是医生的使命。”郭树彬一直强调,中青年专家最适合做医学科普的主力军。这部分医生往往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常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他们不仅是移动的“教科书”,而且更是不断更新的“数据库”。但同时也认为,目前科普相关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

    “国家缺少相应的投入,无法调动医务人员主动科普的积极性。”郭树彬直言,现在大家都是凭着满腔热情和公益心在做科普,但是光有热情而没有收益的公益活动是走不远的。同时,郭树彬呼吁政府部门在医生职称评定、青年医生健康教育培训和引导媒体导向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

    从满腔热情到人人有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