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雨真是太吓人了,像有人拿桶从天上往下倒水一样,县城的街道都变成了河道。”虽已过一个多月,谈起7月13日晚上的暴雨,家住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城温德河畔的李大爷仍心有余悸。老人说,在这里住了50多年,很少看到这样的情景,好多楼的二层楼都被淹了。
“7·13”“7·19”“8·02”接连三场暴雨,让昔日平静的温德河变得面目狰狞。
水过留痕。8月17日,走在永吉县城,依然能够清晰看到临街商铺里墙面被洪水淹没的痕迹,记者随行的一位身高1.82米的同行,伸伸手才能够到那条线。“有两米多高吧,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都淹了,我们最后都是坐着铲车出来的。”永吉县气象局局长刘思维说。
“现在说科学防汛、科学决策,只有气象做到了科学预报,才能真正实现科学防汛。”谈起这些,吉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潘湛很是感慨。
预警为转移赢得时间
7月13日9时,雨开始下。17时55分,眼看雨势加强,刘思维将暴雨预警提升为橙色。20时5分,升级暴雨红色预警,全县开始大范围转移。
正是提前预警,才为抗洪赢得时间。据统计,红色预警比洪峰形成时间(14日0时)提前4个小时,全县集中转移安置16629人,分散安置62571人,最大程度减轻和避免了人员伤亡。
最为惊心动魄的要数20日4时,位于永吉县的碾子沟水库,水位最高时距坝顶不足半米,如果漫坝,其下游拉溪镇8000多居民将面临灭顶之灾。水利专家估算,如果到6时,雨势再不减小,就必须开凿非常溢洪道。
此时,吉林省气象台副台长陈长胜分析,6时左右雨势会减弱,10时左右,降水有3小时的间歇期。
6时开始,雨的确减弱了。10时左右,雨停了,水位缓慢回落。水利专家又重新计算,最终确定把水库闸门开到最大,能够保证安全,不需要开辟非常溢洪道。
为什么是永吉
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孙力对几组数字烂熟于心:“三场降雨,最高雨量分别高达295毫米、403毫米和250毫米,落区高度重复。永吉都是暴雨的中心,降水量达707毫米,比全年降水量都要多,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永吉?陈长胜分析,北方暴雨大多由冷暖空气结合造成。“每年副热带高压会有小幅摆动,而今年7天在那个位置完全没有动,因此,造成落区高度一致,总在永吉县。”陈长胜说,造成这种现象可能与南方的台风有关,当时南方同时有4个台风出现,台风变化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多个台风之间互相影响,其热量和水汽会形成降雨过程。
“此次预报可谓完美,唯一的遗憾就是对最大降雨量估计不足。”陈长胜说,历史上吉林省7月中旬极值是170毫米,我们当时给出的预报是150毫米以上。
就此问题,在吉林一同作战的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与南方相比,北方暴雨的预报难度并不是气象意义上的,更多是对这种极端事件的概率性判断,由于概率极小,预报人员很容易低估,这反而会造成预报的难度。
“最难的就在于定量化,何时下,下在哪儿,最大强度是多少?”张涛说,事实上,这也是全国暴雨预报的难点,冷暖空气交汇的方式,持续时间长短等都会造成降水落区、强度的差异,所以量化比较难。
“这背后都是科技在支撑,提高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是预报准确的基础。”孙力说,如果没有雷达网、卫星10分钟传输一次云图,3000多个区域站的自动监测,省、市、县一体化的预报预警平台,智能网格预报,预报的精确及时就无从谈起。
(科技日报吉林8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