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8日 星期二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三区”科技特派员

科技彩云南

本报记者 马 波

    梁泉、程志斌、余玉生,一个是云南农大农学博士,一个是云南农大动物科学技术院博士,一个是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蜂蜜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技部“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让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三区”科技特派员。

    梁泉2014年入选云南省“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后,选择了贫困的“云药之乡”弥渡县作为服务点,帮助弥渡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双参、滇黄精、滇重楼等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道地药材品种,有效带动了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瓢鸡是云南镇沅县特色家禽品种之一,这种生于哀牢山区的无尾山鸡,价格昂贵。瓢鸡从鲜为人知到创造上亿的价值,这个变化,与“镇沅瓢鸡养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体系分不开,而这个服务体系的牵头人,正是云南省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程志斌博士。

    程志斌还有一个身份:云南农业大学选派到镇沅县服务“三区”的科技人员。通过项目支持,程志斌组建了技术服务组,针对农户及合作社养殖,研发与产业化推广了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并在服务企业设立专家工作站。两年来,程志斌指导该县6家养殖专业合作社、321家养殖户开展商品镇沅瓢鸡的养殖生产,推广企业基地的优质瓢鸡种苗。扶贫效果在瓢鸡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中显现出来。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蜂蜜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余玉生,把服务点选择在罗平县旧屋彝族乡。2015年5月余玉生第一次来旧屋乡就了解到,该乡已有上百年养蜂历史,也很适宜养蜂,只是养蜂户大多是旧法饲养,产品产量低、质量差。

    余玉生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选出23户作为重点户,以点带面发展。来来回回奔波在旧屋乡,手把手教彝族兄弟用新法养蜂。两年过去,当时的养蜂户,每户的蜂群由10多群发展到50—60群左右,蜂蜜产量多在200—300公斤,而每公斤价格在150元左右,蜂农逐步摆脱了贫困。

    2014年至2016年,云南共选派4891名科技人员,服务于云南89个“三区”县,共服务2013个乡镇3216个村庄的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2156家,服务带动农户48744户。通过“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效提升了受援地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