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从诞生之日起,就给人以上帝视角和空间再利用的各种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引发诸多关注。
其实,无人机与汽车、飞机一样,本身并没有错。它迫切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合理、完善的标准体系,能够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给用户和企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为此,八部委联合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助力无机人未来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本报记者 刘园园
如今,无人机在社会上的口碑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黑飞”和干扰民航事件一次又一次将它推上风口浪尖,很多关于它的新闻都和闯祸有关。
但这也不能全怪罪在无人机头上。毕竟,它才初出茅庐,目前既缺章法可循,又没什么标准可依,不“任性”才怪。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简称《指南》)。这意味着,无人机即将迎来标准化时代。
发展快,倒逼标准出台
无人机行业发展有多快?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据统计,2015年我国无人机销售量近10万台。到2016年,我国就已经拥有约500家无人机制造企业,无人机销售量39万台,总产值达到260亿元。并且它还在疯狂增长中,预计2019年国产无人机销量将突破300万台。
这些无人机将飞入航拍、测绘、农林植保、物流、消防、导航、电力等领域,给多种行业带来新的生机。
对于《指南》的出台,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执行秘书长柯玉宝用了“倒逼”一词。“无人机行业发展快、应用面广,再不出台标准就不好规范了。”柯玉宝说。
就拿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来说,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发生无人机干扰民航飞行事件4起,2016年共23起,而2017年仅上半年就发生了40余起。
“无人机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人们留下了无人机‘不好用、不管用、不能用’的负面印象。”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际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筹)执行秘书长舒振杰是《指南》的主要起草人,在他看来,这不但给政府、企业、用户带来极大困扰,也严重影响了无人机行业的健康发展。
无人机安全事件频发背后,除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到位、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标准的缺失。
“目前在军用无人机标准以外,国内民用无人机标准基本空白。”舒振杰认为,这种情况下,无人机产品质量缺乏保证,技术要求难以统一,最终会在限制行业发展的同时影响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舒振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尽管国家各相关部委已经陆续制定了20多项无人机相关政策法规,但现有无人机标准太少,以至于无法为这些政策法规落地提供足够的支撑。
体系全,覆盖全生命周期
《指南》出台后,这一“基本空白”的领域将迎来一幅立体蓝图。
“到2020年,基本建立健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制修订300项以上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依据《指南》,这些标准不但将覆盖军事用途以外的微型、轻型、小型、大型等各种类型的无人机以及航拍、测绘、电力、农业、安防等各个应用行业,还要覆盖无人机的全生命周期。
所谓全生命周期,即涵盖无人机研发、注册、鉴定、制造、流通、运行和报废等各个环节。“目前这些环节在整个无人机产业中已经存在,所以标准体系也应将它们都覆盖到。”舒振杰解释说,这样做也是基于市场需求,谈不上“为时过早”。
在上述基础上,《指南》将无人机标准体系分为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等4个部分。每个部分之内,又继续细分、再细分,最后构成一个复杂的标准体系框架。
舒振杰介绍,《指南》所搭建的无人机标准体系,积极践行国务院去年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所以其中有不少新的看点。
“之前很多标准体系都是以技术标准为主,而《指南》以满足市场需求、支撑政府监管为出发点,增加了两部分很重要的内容。”舒振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其中一部分是是管理标准,其目的是支撑无人机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落地;另一部分是行业应用标准,目的是更好地满足无人机市场的需求。
除此之外,未来几年密集出台的300多项无人机标准中,你将看到很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影子。这与过去的标准体系建设过于注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很大不同。
“国家标准从审批到立项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难以完全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舒振杰解释说,而由学会、协会、企业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的团体标准大约半年就可以推出,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无人机标准的市场供给。
难度大,两个阶段实现目标
“说实话,要把《指南》提出的庞大体系构建起来,要做的工作还是很艰苦的。”舒振杰坦言。
在舒振杰看来,无人机属于新兴行业,以前相关研究和标准积累比较少,基本上要“白手起家”。另外,标准的制定是多方协调的产物,而无人机类别丰富、涉及行业广、监管部门多,其标准体系构建尤其需要大量协调工作。
好在《指南》所勾画的这幅立体蓝图并非要一蹴而就,而是“需求牵引、急用先行”。
《指南》提出,分两阶段完成标准体系的构建:第一阶段是2017年—2018年,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制定一批市场急需、支撑监管的标准;第二阶段是2019年—2020年,目标是基本健全无人机标准体系,并加快将我国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
这份“艰苦”的工作已经启动。附在《指南》后面的《无人驾驶航空器标准体系表》中隐藏着不少信息。
这份表格共列出267项无人机标准。其中《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民用无人机系统型号命名及编码需求》等16项标准被备注为“已立项”。还有《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身份识别要求》等多项标准被备注为“急需制定”,其余被备注为“待制定”。
“今年大概要完成1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明年大概要完成50项。”舒振杰透露,到2020年可能一共要出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50项到180项,其余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柯玉宝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无人机标准制定上,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中国民用航空局在7月11日公布了《无人机云系统接口数据规范》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目前其他国家还没有出台此类标准。
“国内无人机市场发展快,对标准的需求强烈,所以制定标准的反应也比较快。”舒振杰介绍,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立项编制4项无人机标准,其中《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级与分类》的编制工作就由中国来承担。“未来国内的无人机标准很有可能引领国际标准。”舒振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