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闻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姜 靖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了!
6月30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屏。
这一天,中国科技史届大咖云集清华,一起见证中国科技史上这一重要的时刻。
前来捧场的除了科技史界大咖,还有众多知名科学家,95岁的诺奖得主杨振宁是其中之一。
“科学史有别于科普、传记文学,有助于我们严肃地反思科学自身的历史,从而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科学’。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成立,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科学史学科的专业化发展。”杨振宁还幽默地表示,“希望能参加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
一个系的成立,缘何受到如此重视?
我国科技史学科该再建制了
“二阶学科,或者说是二次学科。”7月7日,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创系主任、著名科学史家吴国盛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定位“科学史”这一相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年轻很多的学科。
这样的学科定位就决定了其发展依赖于其母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状况。在19世纪科学史学科兴起之初,初创者们往往都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是从某种哲学反思的立场出发界定和规定科学史学科,直到20世纪中期,新一代专职的科学史家才对本学科的独立自主性特别敏感。
在吴国盛看来,我国科学史学科发展也是如此。从竺可桢、钱临照他们开始,我国科学史研究一开始都是由声名卓著的科学家主导的 “科学家的科学史”,往往是专科史,数学家搞数学史,物理学家搞物理学史;往往是辉格史,即从现代的科学眼光去整理历史;往往服务于理科教育的目标,使理科教学更生动有趣。
在西方,从科学史学科之父乔治·萨顿开始逐渐走出“科学家的科学史”,而转变为“科学史家的科学家”——萨顿一开始就强调要搞科学通史,要关注科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到了上世纪40年代,第一代科学史博士毕业获得了大学教席,真正开始了科学史的建制化。与之相比,中国科学史在独立建制方面整整晚了半个世纪。中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大批的科学史科班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然而,由于我国科学史学位属于理学学位,因此,拿了科学史博士学位也还有可能仍然做的是“科学家的科学史”。
吴国盛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科学史学科亟须一个再建制的过程。这个再建制包括编史动机从单纯的爱国主义转变为全面理解科学、创造中国的科学文化,研究队伍从中科院为重心逐步向高校转变,研究内容由中国古代科技史为主,转变为面向西方科技史等多个方面。这其中,在高校大力发展科技史学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在高校建立科学史系这样的教学研究机构,就属于这个大的趋势。
设科学史本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科学史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研究科学的历史由来,发掘科学发展的思想脉络和社会文化背景。一个大学拥有科学史学科,可以使通识教育独具特色,进一步增强学校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为创办科学史重要性背书。
然而,纵观全国,科技史这一如此重要的学科却只有9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没有一个高校开设科技史本科专业。“虽说有了科技史这个研究方向就可以做事了,但寄人篱下与独立门户感觉完全不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吐槽说,“科学史虽然已经是一级学科,理论上与数学、物理、哲学属于同一级别,但并不享受一级学科的待遇。”
而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都设有关于“科学史”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本科计划。在美国,虽然只有10个科学史系,但却有大约60个高校招科学史的本科。
在吴国盛看来,设置科学史本科计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中国大学体制长期以来过度的分科化发展,文理兼通、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一直缺乏制度层面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促进学科交叉与综合、发展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大势已定,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种学科交叉或通识教育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文科或理科院系的内部交叉或贯通,文理交叉的力度和规模远远不够。
“专科治史就给人一种印象,本科生是没有必要的。然而,正如萨顿所说,科学史是科学与人文的桥梁学科,它生来就是为了弥补两种文化之分裂的,是为通识教育而生的。科学史不能为高校的通识教育作贡献,那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也不能吸引优秀的本科生来投身这个学术领域。”吴国盛说。为此,清华科学史系要在国内率先发展科学史本科教育。
这是一个文理交叉平台
吴国盛说,清华科学史系将主攻两大主阵地:西方科学技术史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
“如果只是从今天看到的现成的科学成就和技术产品来理解西方科学,是远远不够的,那就没有看到源头,舍本而逐末了。”吴国盛说,“将通过十年甚至数十年努力,培养一批研究西方科学史的专家。例如,牛顿专家就是对牛顿的著作烂熟于心,并且能够紧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传播学与科学博物馆学也是他们的研究重点。“这在当前的中国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也是社会需求最多的一个方向。但是,这两个方向在学科建制上恰恰都没有地位,在国务院学科目录中都没有。”据吴国盛透露,清华正在筹建科学博物馆,将采取剑桥模式,科学史系和科学博物馆将会连体运作,一并管理。
此外,他们将把“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列入清华科学史系的发展方向之一,希望为未来国家层面的科技史和科技哲学的学科重组提供一个尝试和示范。
毕业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不得不承认,兴趣固然重要,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抱有功利之心的不在少数,学了科学史到底能干什么?可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甚至可以找到工作吗?面对质疑,吴国盛借用了一下哈佛大学科学史的本科招生广告回答说:“Everything!(一切事情)。科学史本科计划所接受的训练几乎不排斥任何未来职业,因为事实证明,毕业生们在医学、法律、新闻、政府、商业、金融和学术界等诸多领域都很成功。”
吴国盛分析说,他们之所以越来越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正是因为他们较为系统地接受了文理两方面的综合训练。他们不仅拥有较强的阅读、写作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且在进入社会生活之后拥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仅在某一特殊学科上拥有专业技能,而且往往能够通过文理综合的独特视角,理解和把握事件和政策在更大范围的社会影响。
然而,他山之石,会不会在我国遭遇“水土不服”?吴国盛说:“ 人们之所以有这种印象,主要也是跟目前科技史学科的专科治史现状有关。如果我们的科学史本科计划一开始就是典型的通识教育模式,那毕业生的就业门路是非常广阔的。更不要说,假如清华率先开办本科的话,光是国内外读研就供不应求。”
刘华杰则认为,单纯用就业来反向控制招生,是教育主管部门失职、缺乏判断力的表现。就业是相当复杂的事情,职业也是不断变化的,根本就不存在百年、几十年不变的职业。他反问说:“马云毕业于开网站的系吗?大量出版家、编辑记者都毕业于‘对口’的系吗?各国总统毕业于总统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