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
科技创新锤炼“大国长剑”
——火箭军部队建设世界一流战略军种新面貌速写
本报记者 张 强

    铁流滚滚,长剑啸天。一支支新型导弹旅千里转进戈壁大漠、海岛密林,在复杂困难严酷的实战化条件下打响一场场“导弹战”,锤炼提升核常导弹战略能力。

    “核常兼备、全域慑战!”连日来,火箭军部队连续练兵备战,氛围火热。而这只是近年来火箭军组织的40余次重大演训任务其中的一次。

    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一幕幕演训图的背后,是导弹武器装备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而这一切正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还记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火箭军6个装备方队编成战略打击方阵,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而如今,“导弹个头越来越小,打击精度越来越高,毁伤威力越来越强”,成了火箭军导弹武器的新标签!

    记者了解到,火箭军打破技术壁垒,每年有1000余项科技成果问世,其中90%以上得到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型导弹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抗干扰强突防能力更强,打击精度、毁伤目标种类、火力覆盖范围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射程有序衔接、火力覆盖广泛、作战性能先进的新质战斗力体系。

    作为火箭军科研主力军的某研究院,每年承担近千项科研课题,有数百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的各类科技大奖,成为推动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创新源”。

    他们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创新,通过数字化改造以及新技术在导弹武器系统上的广泛应用,使部队指挥情报系统更加灵敏高效,快速机动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迅速提高。

    未来战场无声搏杀将越来越常见,创新成为战争胜负的“引擎”,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近年来,火箭军大力实施“神剑人才工程”,大力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导弹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数千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军队奖励,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居于国内和军队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导弹专家已涵盖火箭军所有导弹旅。火箭军部队还先后与国内数十家大型军工集团和科研单位联手共建,与地方科研单位先后共建了11个军地协作人才培养站,与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培养1000多名专家型导弹技术骨干。

    从“旧形”到“新质”的每一步跨越,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晶。

    如今,火箭军已形成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备、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全、固态与液态并存的武器系列,实现“导弹装备集成化、操作系统简便化、指挥流程信息化”;作战方式从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作战样式从依托既设作战阵地到无依托、野战化机动发射、随时能打;导弹战车机动越来越远,作战半径越来越大,具备全道路机动、全地域发射、全方位控制、全天候突击能力,诞生数支“百发百中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