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
输血变造血,罗甫村变了样
本报记者 刘 昊

砥砺奋进的五年·精准扶贫驻村调研

    大山,绵延起伏,层峦叠嶂。山脚下,是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罗甫村。

    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大山将罗甫村阻隔在了幸福之外。罗甫村人说,罗甫村其实有过辉煌。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靠着勤劳的双手种下了漫山遍野的八角林,把罗甫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十强村”。

    罗甫村后来为啥“落寞”了?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守着重重大山,看不到出路,村民们重新陷入贫穷的泥沼。

    而如今,变化正在罗甫村悄然发生。2015年,罗甫村贫困发生率为50.3%;2016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29%,107户416人脱贫销号。

    这一年来,罗甫村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环境改善到公共事业发展,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罗甫村人瞄准“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奔小康”,一步一个脚印,正在逐渐甩掉“穷帽子”。“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同步进行,脱贫与致富同步实现’。”驻村第一书记王伟说。

    致富根基要筑牢

    冲破贫困藩篱,首先要筑牢致富根基。

    挖掘机挥舞着长臂从运送混凝土的农运车上卸料,压路滚筒来回移动压实路面,村民拿着瓦刀在对路面进行找平……5月25日,罗甫村至巴平村村道公路施工现场一片繁忙。

    水泥硬化路铺到家门口,成为罗甫村村民最大的心愿。“路修好了,脱贫就有门路了。”村民们说。

    2016年以来, 百色市和右江区投入2400多万,用于罗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起来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如今,罗甫村一改往日了无生气的窘境,变得格外热闹。

    脱贫希望在产业

    基础设施问题解决了,村民脱贫信心树立了,怎么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为贫困户谋出路、辟新路、创富路?

    “罗甫村穷在产业,脱贫的希望也在产业。罗甫村地处大山深处,得靠山吃山。”在盘点罗甫村发展的各种要素之后,大家集思广益,认为必须依托地处大王岭原始森林保护区自然环境优势,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按照处方“抓药”,说干就干。目前,罗甫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那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罗甫林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八角、三七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2016年,罗甫村的特色产业全面开花。田七、八角种植加工合作社产出成品田七1500公斤,产值70万元。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获利20多万元,合作社农户户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实现了增收脱贫。

    “精准扶贫让我们罗甫村有了大变样!”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0多年的黄寿生感叹地说。

    5月的罗甫村格外美丽。遍布山间的八角林蓬勃翠绿、碧波荡漾,山风拂来,清香在山间飘荡。山脚下,村道施工现场机声隆隆;山坡上,刚刚试种下的草珊瑚生机盎然;村头边,村部文化广场的建设紧锣密鼓……以往寂静的小山村,正迎来一场巨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