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2016年度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双十”成果

①潜龙二号
②第三代骨科机器人
③大型低温乙烯球罐
④中国研制的埃博拉
疫苗
⑤制浆造纸废水零排
放示范工程超滤膜
系统
⑥全尺寸载人舱半球
整体冲压成型
⑦国家应急平台

    2016年,各部门、各地方同心协力,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2017年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期间,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遴选产生2016年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十大工作进展和十大突破性技术成果。

    十大工作进展

    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了推进思路和目标,提出了主要建设任务。重新确认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成员和联络员名单以及实验区办公室人员名单和职责;编制了申报指引,对地方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编写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将给予具体指导。

    《“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印发

    2016年科技部印发《“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创新驱动发展”和“系统解决民生问题”为主线,提出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大幅突破、科技惠民更富成效、助力产业快速发展和支撑保障社会安全的“五大发展目标”,明确了生物科学与技术、人工健康等“十大技术方向”,指出了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六大重点任务”。对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进行全面布局,形成了新理念、体现了新高度、明确了新路径。

    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系列专项规划编制发布

    在全面谋划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资源、环境、海洋、应对气候变化、卫生与健康、健康产业、生物技术、中医药科技、生物安全、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等12个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形成了“1+12”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体系。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等一批行业领域“十三五”发展规划,各省市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也编制了省一级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从国家到部门和地方形成了“十三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一体化布局。

    “深海空间站”重大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方案编制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技部会同有关单位,依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成立了专项委员会和方案编制专家组,形成了实施方案。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修改完善深海空间站重大项目实施方案,按程序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深海空间站重大项目围绕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提出了深海进入与驻留、深海探测与作业两大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路径,明确了百吨与千吨级1500米潜深深海空间站、探测与作业配套系统、水面保障平台等深海装备技术体系研制任务。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为解决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临床转化环节薄弱的突出问题,已在11个疾病领域建设了3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联合约260个地级市的2100余家各级医疗机构构建了9大疾病的协同创新网络,初步形成了协同创新和转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医疗联合体的新模式,促进基层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2016年,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初步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目前已研究制定了疾病诊疗指南和各类技术规范233项。

    启动“绿色技术银行”建设试点

    联合外交部、发改委等多部门成立理事会,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明确了建设任务。通过部市专题会商,在上海市率先启动“绿色技术银行”建设,着力推动构建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等园区建设和地方区域发展,着力构建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国际网络。上海市虹口区作为首个试点,打造了“一圈一街一园”绿色技术产业集群,提供研发、转化到产业化“一站式”服务。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一档立法计划

    2016年1月14日,科技部报请国务院审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6年2月《条例》列入国务院一档立法计划。国务院法制办先后两次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专家学者等有关方面意见,并在中国法制信息网公开征求意见,会同科技部召开专家研讨会,赴北京、云南、广东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对《条例》已经达成一致意见。

    “全国一盘棋”工作格局构建形成

    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部门协同机制,形成部门科技创新向心力。与卫生计生委签署了“科卫协同”机制合作协议,与环保部建立“科环协同”的实施机制和议事规则,与国土部签署“科资协同”创新合作协议,与海洋局签署“科海协同”工作机制合作协议;建设跨学科、跨部门防灾减灾科技协同机制。加强与地方的纵向统筹,通过部省会商、任务对接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大力支持基层科技创新。初步形成了行业协调发展的“全国一盘棋”格局。

    “生物领域科学家行为准则范本”倡议赢得国际积极反响

    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八审会上,我部提出的“制定生物科学家行为准则范本”(以下简称“准则范本”)建议赢得国际积极反响。体现出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对于国际生物军控与履约工作以及生物技术的两用性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负责任态度,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在生物安全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国际角色,展示出中国应对生物风险能力、防控生物科技滥用的履约决心与行动,赢得了良好国际声誉。

    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行动,制定发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方案》。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科研攻关,深入实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等,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大突破性技术成果

    无人潜水器创造下潜及作业深度记录

    完成单位: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斗”号无人潜水器2016年5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进行下潜应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2016年6月4日,“潜龙二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深海无人潜水器,正式获得CCS入级证书,成为我国首台经船级社入级认证的无人潜水器,首次获得了洋中脊复杂地形近海底精细地形地貌三维图,首次利用AUV获得了数百张近海底高清晰照片。探测面积超过我国以往任何深海装备探测面积,连续4个长航程成功探测成绩也创下了我国深海AUV之最。

    万米潜水器载人舱用钛合金研制成功

    完成单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我国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高强度高韧性可焊接钛合金,在保持韧性、焊接性能与Ti-6Al-4V相当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了材料的强度。采用该合金制备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缩比件于2016年10月顺利通过万米级潜水压力试验。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用钛合金载人舱研制任务的如期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美、法、日和我国“蛟龙”号等7000米级潜水器载人舱均采用Ti-6Al-4V钛合金制造。

    我国自主成功研制骨科手术机器人

    完成单位: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我国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医疗手术机器人产品注册许可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通过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可提高手术效率20%以上,并具有减少失血量和术中组织创伤等优势。

    自主研发脑起搏器打破国外垄断

    完成单位: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脑起搏器是全球公认的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佳神经外科疗法。品驰可充电脑起搏器是我国研制出的国产创新成果,不仅性能指标全面超越进口产品,而且在3T磁共振兼容、脑深部电信号感知与实时传输等方面领先于世界,平均为每个患者节省支出10多万元。品驰脑起搏器已植入近4000例次,累计为患者节约支出近3亿元。

    全球首个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境外开展临床试验

    完成单位: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5年10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正式在塞拉利昂启动Ⅱ期临床试验,实现了我国境外疫苗临床研究“零”的突破。该疫苗是目前全球惟一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突变型疫苗,在37℃环境下可稳定存储两周以上,适合在疫苗冷链条件难以保障的西非地区广泛使用,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1.1类新药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成功上市

    完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我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Vero细胞基质、脊灰病毒Sabin株,运用国际上先进的微载体生物反应器培养技术研制成功国家预防用生物制品1.1类新药-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实现了我国疫苗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该疫苗也成为中国消灭脊灰里程碑式的产品。

    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全球第三个可进行马、牛、猪等大动物相关研究的生物安全四级设施。该实验室可在控制埃博拉病毒病、尼帕病毒病、亨德拉病毒病等烈性传染病疫情,以及有关病原学的基础研究和防制疫苗的成功研发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可使用农场大动物和各类实验动物开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和《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中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感染研究。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突破及持续创新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我国研究出“数据—模型—案例—心理行为”集成的“情景—应对”型应急决策模式,在应急平台的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该应急平台已实现成套化技术装备输出国外,建成了厄瓜多尔ECU-911系统,也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西、新加坡等国家,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应急平台系统建设、咨询、规划、设计等服务。

    极端条件压力容器实现国产化

    完成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

    我国研究人员建立和完善了我国极端条件压力容器低温防脆断设计等方法;攻克了高韧性材料开发、特殊结构优化等多项难题,完成了50万吨/年醋酸工程大型镍基合金B-3容器、煤化工和炼油装置大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等6类重要压力容器的首台套国产化研制,打破了发达国家技术垄断,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极大提升了我国重要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技术水平,成果在石油化工、煤化工、燃气、化肥、军工等多个领域成功应用。

    膜法制浆技术实现全球首次造纸废水零排放

    完成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为解决目前国内、国际普遍采用的制浆废水排海处置导致的重大环境和社会问题,我国学者成功开发出膜法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包技术,在南通建成4万吨/日的废水处理示范工程,得到与自来水相当的净化水、工业盐以及干泥等产品,在全球首次实现制浆造纸废水的零排放和废水的全回用,相当于新增一个再生水厂。运行数据表明,这套零排放工程的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均不到原来排海工程的50%,每年可减少CODcr排放总量约1000t,减少废水排放总量约1300万t/a,回收盐产品数万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