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简称“青托”)可能并不会改变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宁约瑟的人生,但他确实感觉科研生涯有了些变化。
“这是我拿到的第一个人才类项目,虽然此前也申请了一些科研项目,但我感觉这个项目更多是对你这个人的认可。你会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必须做得更好。”在23日召开的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作交流会上,宁约瑟说:“‘青托’会激励一批我们这样的年轻人。”
“青托”工程于2015年10月正式启动,每年选拔200名左右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连续三年给予每年约15万元的稳定支持,资助“小青稞”们开展原创性研究。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项昌乐介绍,目前共有388名青年科技人才获资助。
“小青稞”们的成长是前辈们的关切所在。规模不大的交流会吸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哈工大副校长韩杰才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和油气工程专家高德利院士等大咖出席。
三四十岁是一个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的时期。如果有一个好的开端,科研人员就可以更快步入人生最富有创造力的黄金期。“对人才的资助最重要的是前期的雪中送炭。一个年轻人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除了自己的导师外可能和科学家群体还没有多少接触,没资源没经费。”在韩杰才院士看来,“青托”正是这种“雪中送炭”的资助计划。
与其他人才计划相比,“青托”工程的“托举”对象来源更广泛,涵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个行业,遴选对象不唯“成分论、出身论”,依托各学会的同行评价,注重“托举”对象的发展潜力。
“对于现在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青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更多起到激励作用。我们不能总跟踪别人的成果,中国科技要领跑,只能寄希望于年轻人。”高德利院士说。
“青托”工程创新培养模式,为受资助的年轻人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经费使用上青年科技人员有较大的自主权。此外,工程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入选青年科技人员的学术行为轨迹进行跟踪记录,随时了解“小青稞”们的研究进展和成长情况;采集分析大数据,以期形成人才成长的轨迹路线图。
(科技日报北京5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