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
森林使北京年“增蓝”半月 减PM2.5上百吨

今日关注

    本报记者 李 禾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显示,北京海淀、朝阳、丰台等城六区所有植物年均总滞尘量9789吨,其中PM2.5滞尘量为105吨,粗、大颗粒物滞尘量分别达1227吨、8457吨;森林植被可使北京每年空气质量达二级优良的“蓝天”增加15天。

    项目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余新晓4月16日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该研究成果为系统认识森林防霾治污功能、城市森林营建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依据,对更好地发挥森林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森林沉降对PM2.5等调控作用大

    研究发现,植被对大气颗粒物清除过程可分为几种主要方式。首先是沉降,植被改变了地表空气动力学状况,使PM2.5等颗粒物被动通过重力沉降、湍流扩散等空气动力作用降落到树叶、树干和地面上,再通过雨水冲刷等,最后进入土壤;其次是阻滞,PM2.5等通过植被林带时,由于复杂的枝叶结构等改变了气流在林带内部运动轨迹形态等,致使颗粒物在林带内滞留;其次是吸附,植物叶、枝、茎干等表面有绒毛、褶皱和特殊分泌物等,可捕集PM2.5等,不同树种的叶表面特性、树冠结构、枝条密度不同,滞尘能力有所差异;最后是吸入,PM2.5等可经叶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参与代谢反应。

    余新晓说,森林对PM2.5等调控作用中,沉降作用占比最大,达43.57%;其次是阻滞作用,为34.8%;吸附作用为21.5%;吸入作用占比最小,仅0.13%,基本可忽略不计。

    “从林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看,PM2.5等浓度早晚高于白天。人工林对大气颗粒物沉降、阻滞效率看,对粗颗粒物阻滞效率变化不大,但对PM2.5等下午沉降、阻滞效率高于早上和晚上,建议人们在城市森林晨练或晚练变成下午锻炼。”余新晓说。

    北京东南部地区林少 PM2.5增40%

    从全年浓度分布中可看到,北京PM2.5污染从空间上呈由西北至东南逐级递增趋势。余新晓说,这与北京地区植被分布和地势起伏特征高度吻合。北京供暖季的PM2.5污染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但植被覆盖较好的北部山区污染程度增加并不明显,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北京南部、东部PM2.5浓度普遍增加了约10%—40%。

    不过,余新晓强调,并非种几棵树就会对PM2.5有良好削减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森林面积增加,削减作用明显增强。当半径达3公里以上时,全年所有月份PM2.5浓度均值都与森林覆盖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考虑到既能充分体现森林覆盖率对PM2.5浓度影响,又不使森林区域交叉重叠过多,在城区造林3公里为最佳有效半径。”

    三北防护林等对雾霾防护起作用

    研究发现,总体来看,针叶树种滞尘量高于阔叶的。滞尘能力较强树种为雪松、白皮松、油松等;北京地区混交林调控PM2.5作用能力最强,其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木林,草地调控能力最低。

    余新晓说,北京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形成的林带,都对北京雾霾防护起到了一定作用。森林调控颗粒物作用虽有限,但如能进行合理树种选择,高效合理配置,防霾治污、净化空气作用将能发挥到最大。

    据悉,“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由北京林业大学负责,联合了中国林科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上百名科研人员经4年多工作所得。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森林大气颗粒物监测体系,监测站及监测区域涵盖北京城区和郊区不同程度污染地区等。(科技日报北京4月1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