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
打造“特色乡愁”, 城市设计如何终结“千城一面”?
本报记者 李丽云
王成摄

    “哈尔滨大剧院的外形像什么?”

    海豚?飞碟?粽子?飘带?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的这座漂亮建筑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答案猜什么的都有。

    “一座建筑能引发人们的多种解读是设计者的成功之处。”4月6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吴松涛首次对科技日报记者揭秘了哈尔滨大剧院的外形寓意,“实际上,大剧院兼具‘雪窝’和‘浪花里飞出欢乐歌’等多重含义,是对地域文化的多重契合。”

    哈尔滨大剧院曾入选2015年度世界最佳建筑,并且是中国唯一的获奖建筑。这个设计感十足的地标性建筑,连同其他城市景观一道,增添着北方冰城哈尔滨的城市魅力。在日前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名单中,哈尔滨成功入选。

    “千城不能一面。能够体现出城市特色,把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和现代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城市设计的应有之义。”吴松涛解释说。

    “全景观”设计,让“乡愁记得住”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哈尔滨就曾派出专家参加建设部城市设计专研小组赴美国‘取经’,由此也成为我国较早提倡城市设计的城市之一。”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设计处(规划处)副处长吴涛自豪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他介绍,哈尔滨非常重视城市设计工作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编制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城市设计及相关研究几百项,从多个角度分析提出了哈尔滨城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城市设计通俗地讲,就是城市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以往,城市规划不习惯研究建筑,各建筑主体也是各顾各建造,即使每个建筑都有各自特色,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拼凑在一起也会显得有违和感。”吴松涛说,“城市的总设计师要具备全景观。中外的许多古代城市看起来都很有特点,就是因为城市建设有其规矩,各种构成要素有序并行。”

    “城市设计既需要先进的理念,也需要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冷红说,此次哈尔滨入选,应以更精细化的设计方法和管理手段,塑造、建设宜人的寒地城市空间环境,使其在传承城市文化、展现城市风貌、彰显城市品位以及提升城市内涵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区域位置和历史文化独特的哈尔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内涵。如今,哈尔滨将城市设计提升至战略高度,正意图通过“留下历史印迹,引领城市未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升城市竞争力。

    “看得见的山水,记得住的乡愁,归根结底是在城市设计中以文化塑造为目标,服务经济发展。”吴松涛说。

    管理得配套,城市设计也不是万能的

    “作为中国的第一条步行街,外地来的游客无不惊叹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漂亮,但实际上中央大街上只有17栋建筑是历史建筑。”

    这也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吴松涛告诉记者,人们之所以觉得这条街漂亮和有特色,是因为这里的大部分修缮改造都遵循了“古典复兴”的原则。

    他介绍,哈尔滨在城市设计中的特色之一,就是历史城区和新建筑的建筑风格遵循“古典复兴,地域新风”的控制原则。“我们在哈尔滨新区建设规划中对矮房子也都应用了古典复兴原则,比如群力新区,楼高24米以下的房子几乎都是欧式的,古典复兴的。”“地域新风”则是指新区建设一定要体现时代特征,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表现古典形式,比如公路大桥的欧式桥头堡,就是用现代材料表现出了古典形式。当前正在改建的哈尔滨火车站,也意在恢复百年老站形象,重拾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风格,将交通功能实现和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此外,哈尔滨城市设计的特色还体现在打造公共艺术之都、讲究控制城市色彩以及城市设计管理制度化上。通常,建筑设计有抗震专篇、消防专篇、卫生专篇等,哈尔滨还拟推广实行城市设计专篇制度,“补充这个专篇,就是想让建筑者多一些对城市设计的思考,每座建筑是该突出还是弱化,是主角还是配角,在建筑设计之前就给出明确的定位。”吴松涛说。

    城市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规划技术手段,但也不是万能的。没有法规、政策、资金等的支持,缺少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开放建设主体参与,再好的城市设计也难以实施。比如哈尔滨花园街片区的保护,在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没有理清解决思路前,城市设计提前介入,对历史建筑进行了特色保护,但目前却遗憾地处于闲置状态。

    相关专家指出,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再塑,城市设计通透与百姓生活便利、个性化打造与精细化管理等关系,都是摆在城市设计者们面前的课题。好的城市设计有了好的后续管理与之相配,才能真正让城市成为人们永远怀念在心的“特色乡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