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人们了解科学、摒弃愚昧、少走弯路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科普载体建设的考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毫无例外地将群众喜闻乐见的科学元素融入其间,使之能够加深印象,更加易懂易记。而来自于科普的支撑之所以重要,说到底就是人们始终怀着一颗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通常情况下,科普的受众面广,读者的需求性强,科技的含金量高,是窥见当下科技前沿和科技成果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它有几个特点:浅显易懂,把复杂深奥的科技理论和最新进展用最直观、最便捷、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普及知识,将经过时间检验和多方认证的真科学提供给大众,能够使人们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或者陷入不必要的判断误区里;搭建平台,在已有的科学发展基础上,汲取古今科技知识的丰富养料,把握时代发展的科技脉搏,深入最新研究的科技领域,体验恩泽于社会的科技精华。
社会需要科普的强力支撑,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真伪”和“歧义”,有必要去伪存真,还原科学的本来面目。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许多科技方面的真假虚实,让人难以琢磨。譬如人体自身的“密码”,许多是人类至今都不曾真正了解的,只有在进一步的探索中逐步揭晓“谜底”,而与此同时就有了各种违反科学依据的“不和谐音”相继出现,让迷信、谬误有了存在的想象空间。类似这样的知识盲区,从一个方面折射了科普可以从中起到的独特作用。没有科普的存在,也就少了些许对科学的敬畏之心,于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伪结论现身甚至大行其道,也就可想而知了。
用科普的力量去战胜愚昧无知,去扩大科技统领的范围,不仅在穷乡僻壤,在繁华的都市也依然重要。愚昧和对科学的淡漠是不分地域的,科学的“知识点”缺失会因许多“真空”因素的不断积累而最终爆发出来。那些骇人听闻的邪教之所以能对极少部分人成功“洗脑”,尽管有许多原因可寻,但不可否认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受害者几乎都不了解科学,也不懂得科学,因而也就在迷茫中越陷越深,甚至不能自拔。以此现象延伸开去,加大科普的力度和扩大受众范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许多时候,涉及的范围越广,内容越深入,取得的成效就越大。认为科普可有可无,可强可弱,仅是一种“点缀”,就大错特错了。多一点科普的主动出击,就少一些愚昧的“毒瘤”滋生和蔓延;多一些科普的肥沃土壤,就少一些贫瘠地、盐碱地的绝收或肆意侵蚀的可能。
高尔基说:“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而科普是对科技推广的一种自然要求,其产生的良好效果自不待言。如果没有科普的支撑,社会的发展就难以将科学知识渗透进全社会,并进一步融入到人们的心坎里,也就难以共同推动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