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燃料后处理创新团队 |
曹智 于婷
“伟大的事业,杰出的人才,卓越的成果”是他们的梦想。
“善于创新、敢于超越的攻坚能力,勇于担当、不计得失的优秀品质”是他们的品格。
十年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处理团队在集团、院、所后处理科技带头人叶国安、郑卫芳、何辉、晏太红、唐洪彬等的组织率领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核能发展为牵引,开拓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并在我国中试厂建设,后处理示范厂先进后处理工艺流程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十年间,这支团队斩获国家发明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奖8项,中国核工业科学技术奖8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共获国家专利50项。
十年间,这支团队打造了一支技术精湛,敢打硬仗的后处理研发团队,涌现了一大批锐意进取,敢于奉献的优秀后处理科研领军人才。
2016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尘埃落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锕系元素化学和工艺研究室(核燃料后处理创新团队)凭借“乏燃料后处理萃取工艺单元计算机模拟软件”项目再次获得一等奖,这是对该团队的又一次肯定。
锐意进取 不懈创新
工业化水法后处理萃取流程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化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乏燃料中多种组分发生一系列萃取、价态变化、配位结合等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这给后处理流程设计参数的设计带来了巨大困难。
核燃料后处理团队不断创新、不断挑战,一直致力于寻求核燃料后处理的最优处理方案,核燃料后处理团队的何辉研究员,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前瞻的创新思维,提出了将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用于后处理流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创新思路。
在没有任何设计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何辉带领团队成员无惧挑战、奋勇前行,在后处理流程计算机领域披荆斩棘、开荒扩土。
团队成员们经常为了攻克难关突破瓶颈通宵熬夜,最终克服了后处理流程模拟过程的化学问题、数学模型以及算法求解问题等多个难题,编写完成了各工艺段软件开发,代码数十万行,为我国发燃料后处理厂的流程设计、工艺优化和安全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
勇于挑战 展现担当
对于后处理工艺来说,首端处理是第一个关键工序,研制一台工程应用剪切机十分迫切。
由于我国剪切机研制的经验不足,面对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的窘境,后处理团队的郑卫芳研究员凭借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自主研发剪切机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经验极度匮乏、技术难度大、自身力量薄弱,郑卫芳迎难而上,带领后处理团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顶着巨大的压力接下了这个项目。
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充满艰辛与坎坷,每一道难关的攻克都要经历千辛万苦,艰难探索。剪切机的加工制造成功,饱含着后处理团队成员们无数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为了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项目组长期驻厂监督。然而,加工厂在四川偏僻的郊区,配套设施差,晚上周末加班餐厅只有剩菜剩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后处理团队不分节假日、不分白昼,不顾身体不适,一待就是几个月,坚持到任务完成。
辛勤耕耘结出丰硕的果实,在后处理团队成员们的努力下,剪切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将对我国后处理事业起到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敢打硬仗 甘于奉献
后处理干法热实验是后处理团队承担的一项重点项目。由于工艺验证涉及特殊保障条件,需在位于甘肃嘉峪关的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开展。
任务重、时间紧,后处理团队成员们艰苦攻关,连续驻厂3个月开展工作。热实验期间,后处理团队成员们经常连续百小时坚守实验岗位,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喝矿泉水,累了就在椅子上坐一会儿,布满血丝的双眼掩盖不住他们的工作热情,更有队员累倒了都不肯放下实验。最终,后处理团队成员们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又一次大功毕成,迎来了首次全流程热试验证成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展现了当代后处理人的担当,干法全流程热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后处理干法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先进地位。
核燃料后处理团队为推动我国后处理事业的贡献无可取代,但更令人感动的是这支科学家队伍可贵的品质和追求。
目前,我国核电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后处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迎来了后处理事业的春天。
在机遇与挑战中,团队成员们说,要秉承“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〇一精神,无惧挑战、奋勇前行,完成好科研任务,提升竞争力,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核燃料循环后处理事业再添华彩,为国家原子能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