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刘正东(中)到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调研。黄南摄 |
本报记者 江东洲
全面开启“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农业科学成为第3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2016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2016年,广西大学全面启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发展实现新突破。
作为广西办学历史最长、学科门类最全、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广西大学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学科和国内同级同类一流大学?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刘正东。
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科技日报:创新发展根本靠人才,人才培养前提是教育。作为广西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广西大学近来在“双一流”建设和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刘正东:进入“十三五”,广西大学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按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方向,贯彻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决策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广西大学以广西高校领头羊的责任和使命。2016年,广西大学全面谋划和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和“双一流”建设,全面开启了“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一是谋篇布局,做好顶层设计。我们贯彻落实陈宝生部长、彭清华书记、陈武主席等领导先后到校视察讲话和现场办公的精神,抓住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重点支持中西部“一省一校”的历史机遇,全力进行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争取把一些长期制约我校改革发展的基础性、体制性、政策性问题,上升到自治区层面解决,把关系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学科、人才、教学、科研平台、基础保障等方面的主要目标任务、规划措施、政策体制、项目资金等报请自治区决策。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西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广西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并将以自治区文件印发,成为我校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建设的行动指南。与此衔接,我们还组织制定和修改“十三五”规划及系列子规划,组织修编校园规划,启动学校基础设施综合整治改造,筹备建校90周年系列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等。这一系列大事的实施,正在开启我校发展新的局面。
二是全面完成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实施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4年来,广西大学共获得中央和自治区9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学校自筹经费3.5亿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突破人才瓶颈,我们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学术名师培养计划”“海纳计划”,共引进以院士“杰青”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120人,培养了一批以“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为代表的优秀人才,建立了6个人才团队特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为突出办学特色,我们围绕中央对广西的“三大定位”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突出南亚热带地区特色资源和主导产业、沿海沿江沿边区情、壮族地区文化特色,对接“九张创新名片”,推进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一批学科成为国内优势学科,多学科交叉协同的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成为重要办学特色。设立海洋学院,并建立由“973”首席科学家领队的珊瑚礁研究中心,为应对海洋气候变化、建设岛礁工程、维护海洋主权等提供科学依据。为突出立德树人,我们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牵头组建广西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建成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地方“211工程”大学中,我校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数排在前列,进入4项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近年在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学生竞赛中成绩优异,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90.81%。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我们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为主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一系列国际国内一流成果;依据“全国五勺白糖有三勺产自广西”的独特优势,建立教育部糖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西南喀斯特地貌特点,建立广西碳酸钙产业化工程院;围绕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特点,建立广西生态铝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环北部湾地质气候特点,建立北部湾地区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等。目前这类部级研究平台共有5家、自治区重点研究平台23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一系列省部级成果一等奖,一些政策建议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采纳。为服务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国家战略,我们借助与东盟地区互联互通的优势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影响力,把服务面向“一带一路”特别是面向东盟开放的国家战略作为办学特色,每年招收以东盟为主的留学生1000人左右,成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建立由自治区政府和中联部、外交部、中国农业银行等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由广西大学协同国内28家研究东盟的高水平单位,建成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内设东盟10个国别研究机构、10个专业研究团队,招收本硕博连读学生,建成中国—东盟研究国际在线研讨平台、中国—东盟全息数据研究与咨询平台,中国—东盟研究院入选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广西大学是我国加入东盟大学网络(AUN)的5所大学之一,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学术科研网络3个理事单位之一,成功举办第三届东盟与中日韩大学校长会议,并牵头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大学智库联盟”,这件事被列入“2016年中国智库建设十件大事”。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课时量、汉语培训、注册学员规模在全球孔子学院中名列前茅。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科技日报:大学的水平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达程度和综合实力的标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的广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所一流大学,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办成一所一流大学。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抓住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自治区高度重视广西大学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
刘正东:广西自治区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都对广西大学发展定位、目标和“双一流”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广西大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肩负新的使命。我们将牢牢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和国内同级同类的一流大学建设,致力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和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我们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凝练改革发展思路,提出“三步走”计划和“六条治校思路”。
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到2018年即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广西大学建校90周年时,争取在服务国家和广西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显著成果:得国奖——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出英才——引进和培养一支以院士为代表的杰出人才队伍;添平台——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美校园——使校园面貌有较大改观。“第二步”,就是到2020年即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时,一批特色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多个ESI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在研究中国—东盟区域发展以及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中走在前列,整体实力进入国内同级同类大学前列。“第三步”,就是到2028年即广西大学建校100周年时,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行列,实现重振西大辉煌的目标。
“六条治校思路”:一是坚持特色立校,打造一流学科。围绕广西沿海沿江沿边的综合优势和中央对广西“国际通道”“战略支点”和“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突出特色资源和主导产业、民族地区文化特色、面向东盟开放的战略地位,努力把一批特色鲜明、广西独有、不可替代的特色学科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或优势学科。二是坚持人才强校,克服瓶颈制约。大力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学术名师培养计划”“海纳计划”,实施《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办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暂行办法》《人才团队特区人员薪酬经费使用指导意见》《广西大学君武特聘教授制度实施办法》,打造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特区,产出一流人才和一流成果。三是坚持改革活校,激发内在活力。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重点是改革教学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建立分类管理、科学评价体系。四是坚持开放兴校,拓展发展空间。着重开好三道门:开大“院门”,打破院系壁垒和过细的专业隔离,搭建跨学科、跨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开大“校门”,围绕自治区战略重点,拓展校企、校市、校厅等横向合作,与南宁市高新区探索“环校智慧产业圈”;开大“国门”,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突出服务面向东盟开放的特色。五是坚持环境美校,建设美丽校园。重点是修编校园规划,调整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空间布局,整治环境秩序,改造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治理校园水系,凸显特色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2018年是广西区庆60周年和广西大学建校90周年,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双庆”。六是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治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落实管党治党“一岗双责”,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依据广西大学章程,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教、民主决策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和工青妇以及校友会、基金会的作用。制定、梳理和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管理、后勤等自主管理的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议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