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视点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刘 垠
10日出版的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首次以封面形式同时刊发了中国科学家的4篇研究论文。这也是国际科学家发起的酿酒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Sc2.0计划)的研究成果。
天津大学是此项工作的参与单位之一。该校党委书记李家俊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国际合作的项目,最具开创性的工作并不是中国做的。不过,我们在跟跑的过程中,实现了并跑甚至领跑。”
“Sc2.0计划国际化的高效运作模式,给国际性大型旗舰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板。”参与此项工作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元英进表示。
“2000年公布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国只承担了百分之一的工作。Sc2.0计划中,我们完成了酿酒酵母染色体合成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曾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说,不难看出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进步。他表示,在该研究中,我们已由“跟跑”转为“并跑”。“今后‘领跑’也不是不可能。”
国外同行将它称为“里程碑式突破”。至此,Sc2.0计划进程已经过半。此次国际合作,中外科学家们共完成5条染色体的化学合成,其中中国科学家完成了4条,占完成数量的66.7%,把Sc2.0计划向前推进一大步。
在元英进看来,中国研究者在Sc2.0计划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青年人才,中国的基因组设计合成能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有更多中国学者积极地参与到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中。“对青年学生来说,能从学术生涯伊始就接触到最前沿的东西,对其成长很有助益。”李家俊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国际合作也需要引进来。李家俊觉得,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吸引国际高水平人才,就不能称得上科技强国。近年来,5位诺奖得主成为天津大学名誉教授,在天大药学院,50%以上的教师也都是“老外”。
也有人质疑,诺奖得主大都年纪不小,且多已过了创造力高峰期,费这么大劲把他们引进学校,是不是搞面子工程?
“这些老师不是花架子。”李家俊说。2016年因“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弗雷泽·斯托达特,就是国家短期千人计划入选者。他每年来天津大学实实在在工作两个月。“而且,他还把他的团队留在了天津大学,我们给他建了实验室。我相信,效果很快会显现出来。”
今年2月下旬在天津大学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包括10位各国院士在内的28位顶级科学家在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这些人,都是应弗雷泽的号召而来。李家俊说,因为引进了诺奖得主,学校师生有机会现场聆听这些“大家”的交锋,并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这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科技日报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