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周卫健代表挺忙,步履匆匆。直到听到记者要问的是“雾霾形成机理”,她才停下了脚步。
9日,在李克强总理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这位并不在原定议程内发言的中科院院士举起手来:“总理,我想发言!”
周卫健是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政府工作报告中那句“要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研究”,说到她心坎上了。
总理回应说,对雾霾的研究,是民生的当务之急。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我们愿意拿出总理预备费给予重奖!”
雾霾成因,难以一两句话说清。“我国雾霾是复合型的。”周卫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和洛杉矶、伦敦都不一样。洛杉矶主要是硫酸源污染,伦敦雾霾是光化学反应后生成臭氧,但我国的雾霾非常复杂。”
有多复杂?根据周卫健团队的研究,我国雾霾以二次污染物为主,而二次污染物又包含有机气溶胶和无机气溶胶。地区和地区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可以说,雾霾,不同地方成因不同,不同季节成因不同,轻度霾、中度霾和重度霾的成因也不同。
此时,更多记者围了上来。“雾霾”,一直都是公众的关注焦点。
她接着讲了下去。“要研究重雾霾的形成机制!”周卫健说,形成机制不研究清楚,防霾治霾的精准性就不够。“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魅力。没有这样的基础研究,只能跟着别人走。人家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样做出来,效果可能不太好。”
周卫健建议,要研究污染物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站在更高层面看问题。如今气候变暖,北极冰盖消融,冷空气活动减少,加剧了雾霾的集聚。“不能光研究单一地点和单一污染源。把雾霾放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才能真正把机理搞清楚。”
雾霾碰上了气候变化,就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周卫健表示,攻克雾霾形成机理难题,需要一个牵头单位,组织国内甚至国外的专家,组成综合性、跨学科团队,一起啃这块硬骨头,“完成总理交代的任务”。
(科技日报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