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9日 星期四
告诉你一种不一样的“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刘园园

    两会话题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第二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不得不提我们的邻国日本。从智能马桶盖到创可贴,“日本制造”无声地诠释着它的强大生命力。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研究开发战略中心研究员周少丹在日本生活多年,对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体会颇深。

    他介绍,日本最顶尖的匠人被誉为“人间国宝”。他们是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中所指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目前在世的有172人,涉及陶艺、染织等九大分类。即便某位国宝级大师过世也不会随意增补,而是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据周少丹观察,其实日本的手工业与中国相同,都没有躲过西方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但在现代工业的残酷竞争面前,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的“进化”。

    最难能可贵的是,日本的企业并没有将在成本与效率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匠人一脚踢开,而是想方设法把匠人精湛的手艺“注入”到机械化生产之中。

    比如,富士胶卷旗下的光学器械生产厂生产出来的非球面镜片世界一流,其技术就得益于对匠人工艺的吸收。这家工厂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将研磨工的手部压力、相对速度进行数值化,然后通过数控机床来模仿研磨工的工作,在保持匠人品质的同时提高了效率。这种通过机器对匠人工艺还原的做法,在日本产业界比比皆是。周少丹将这种方法叫做“匠人仿真思维”。

    日本制造的高品质源于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为何能够延续至今?周少丹想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为了吃一碗拉面,日本人宁愿排队等好几个小时。“国人可能很难理解,”周少丹说,在他看来其背后正是日本人对匠人劳动的认可。

    (科技日报北京3月8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