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济宁高新区:创新动车组提速跨越
宋 莉 史 诗 李 辉 姜海珍
80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基地
创意大厦
人才联盟
华为山东大数据中心
济宁药物研发中心
工程机械产业招才引智苦练内功
项目审批“高新特快”通道
区内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机器人智能装备

    去年12月,济宁高新区内的山东如意科技集团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这标志着如意集团发展达到全国工业的领先地位、迈上新的更大的台阶,也是济宁高新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如意的殊荣,是济宁高新区千余家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牢牢把握成为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知识产权集群管理三个国家级试点的重大机遇,通过定战略、搭平台、建机制、促实施,勇于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全面实施创业济宁高新区引领行动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信息产业成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

    济宁是一座以资源富集闻名的城市。长期的煤炭开采奠定了济宁的工业基础,促进了经济繁荣和财政实力增加,同时也造成了产业结构偏重、生态环保压力大、发展空间受挤压等问题。为打破困扰科学发展的瓶颈制约,济宁市发出了“实施工业强市、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动员令。

    济宁市委常委、济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白山认为,为适应新的发展目标,济宁高新区把信息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新引擎、应对经济下行的新动力、产业升级的新业态,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层次,让信息化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助力器,实现高端转型、跨越发展。以信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关系到济宁高新区能否站在发展的制高点上。

    自2013年惠普落户以来,济宁高新区以此为重大契机,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了甲骨文、IBM、华为、软通动力、文思海辉等一批国际知名IT企业集群式落户,形成了强大的信息产业汇聚效应,成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目前,园区纳统各类信息企业近2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家,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10家,规模以上企业32家。

    借力华为,济宁高新区不断拓展合作成果,放大标杆效应。去年4月,华为济宁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落户济宁高新区后,数字冰雹、数据堂、基因谷等12家合作伙伴集中落户;另外,博彦科技、柯莱特、工信部电子五所等领军企业也接续落地。依托华为济宁数据中心,济宁高新区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打造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示范基地。济宁高新区新注册信息产业企业已达163家,基本形成了以重点企业为中心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上下游配套、专业化分工、共生共赢的产业格局。

    目前,从惠普、甲骨文通过专业化实训破除IT人才匮乏的基础性瓶颈,到软通动力、文思海辉等服务外包项目留住人才,再到华为完善数据信息基础、IBM高性能服务器实现产业化,一个涵盖人才培养、外包消化、数据建设、软件测试等信息产业发展要素的多核心基础构架已然成形,正在全力推进惠普信息产业、甲骨文数据库、华为节点云、文思海辉服务外包、软通动力淮海总部、英特力自主服务器等7大生态圈建设。

    而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走两化融合之路,这样的企业在济宁高新区越来越多。

    纺织工人骑着电动车,手拿ipad,穿梭在车间里挡车,这是如意科技集团工厂里的场景,眼下已经成为工人们的常态。与传统纺织不同,关键点工艺参数、生产过程尽在智能信息化管控中,产品一次合格率大大提高,工艺车速也提升了30%。所有工厂全是工业4.0版的智能工厂,生产全流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数据自动存储并汇总分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如意科技集团已成为阿玛尼、杰尼亚等世界知名品牌面料供应商,并成为日本百年企业瑞纳公司以及英国、澳大利亚等多家品牌背后的“大佬”。如意用现代互联网先进技术架构“互联网+高端制造+个性化定制”的创新发展模式,“如意纺”技术先后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中国工业大奖等收入囊中,尝到了用现代互联网先进技术提升发展力的甜头。

    如意的成功转型给济宁高新区很多传统企业带来了信心。推土机“老大”的转型之路也正“走”得有条不紊,山推首创国内无线遥控静压驱动的无人驾驶推土机,建设国内一流的产品实验室,研制出国内首台最大马力推土机“开山神推SD90-5”,不仅填补了中国工程机械制造的空白,更是打破了国外对大马力推土机市场的垄断地位。

    走进总投资逾10亿元的松岳机械履带总成产品项目生产车间,由精密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焊接机器人和蓝色热处理设备组成的柔性加工生产线顿时映入眼帘。据了解,松岳为液压推土机、挖掘机配套生产的引导轮总成、支重轮总成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工程机械巨头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等主机生产公司的独家供应商。他们按照工业4.0和智能工厂理念新上的履带总成项目,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最尖端的工艺装备,采用高度集约化、柔性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精益制造手段,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端履带总成生产基地。

    在“两化”融合上,济宁高新区启动了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推动大数据新业态与传统行业长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相结合,软通动力中小企业云等4朵云上线运营。济宁高新区获批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已有22家。

    “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无论内部管理,还是市场战略运作,企业都将更加依赖信息系统,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关乎企业效益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强弱。”传统制造悄然变成智能制造已渐成主流之势,改变了济宁的经济底色。

    探索个性化服务企业新路径

    企业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基石,是承载生产力的主体。

    济宁高新区针对区内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排名行业前列、总部在外地的企业等不同类别,先后启动实施了吟龙计划、共生计划、基石计划,积极探索个性化扶持企业新路径,实行一企一策,落实合同化管理,优先兑现支持政策、优先申报扶持政策、优先配置公共资源。据了解,三大计划共确定60多个新上项目和新投资生产线,为实现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济宁高新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进行多轮遴选,将主导产品品牌优势明显、在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具备高成长性或高成长潜力的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吟龙计划,予以重点扶持。

    济宁高新区管委会与入选企业一对一签订吟龙计划培育协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化发展能力。白山说,吟龙计划就是要培育一批拥有“杀手锏”产品、主导产品国内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位、在行业内细分领域具有较大话语权和影响力、发展迅速的科技领军企业。

    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了将龙头企业培育为扎根济宁、国内领先、面向世界的本土经济巨人,济宁高新区与如意、山推、辰欣、重汽、源根、英特力等6家本土骨干企业签订共生合作协议,建立永久性区域发展和企业成长互惠互利、相融共生的合作发展关系。

    谈及“共生”,白山说,一次到访牛津大学,被校园里绿油油的参天大树所震撼。当校方告诉他大树也都是从小树苗成长起来的时候,白山感悟到与培育一个企业是同样的道理,需要耐心灌溉。

    “为切实助推企业发展,高新区根据企业需求,与他们签订了合同制‘对赌条款’,根据企业所达到的水平,制定相应政策。”白山说。

    为此,济宁高新区设立12个产业处,确保每个产业都有专门的服务部门。产业处的日常工作就是按照规划、政策、招商、服务、园区、平台、展会、协会“八位一体”产业生态要求,研究产业短板,深耕细挖每个产业,做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辰欣药业在济宁高新区的支持下,增加300亩地用于规划建设厂房,为其创新技术解决后顾之忧;济宁医学院被规划建设在与辰欣一条马路之隔的大学园里,“辰欣医药产业班”顺利招生,每年可为辰欣输送100多名人才。

    辰欣药业董事长杜振新动情地告诉记者,共生计划让企业和高新区“绑”在一起,共生共荣,让企业发展有了新动力。辰欣已从一个年销售额不到1个亿的企业,如今发展成为年销售额40个亿的龙头企业。

    在共生计划中,济宁高新区管委会根据企业贡献分别以债权、股权、优良资产投入等方式再投入到企业并适时退出,对新上项目厂房进行运作建设,在公共平台、人力资源、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手续办理、对上争取、上市融资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在济宁高新区的支持下,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发展。如意集团通过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棉纺、毛纺织至服装品牌两条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源根石化高端品牌润滑油项目正加快扩能,水溶性环保新材料生产项目即将投产,三年内销售规模将从目前12亿元急剧扩张至50亿元;英特力与IBM合作自主安全高性能服务器产品成功下线,使我国彻底摆脱无“芯”的被动局面。

    “企业生存发展要靠市场资源配置,而不是光靠政府。”白山说,高新区的发展需要本土企业的精益求精,也离不开外部企业入驻增添活力。济宁高新区实施基石合作伙伴共赢计划,将服务目标定位为跨国公司总部和其“高新区工厂”,加强与企业总部设在外地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赢。首批将小松、伊顿、巴斯夫、莱尼、惠普、甲骨文、IBM、华为等11家企业列为基石战略伙伴。

    济宁高新区不仅建立与企业总部的定期高层互访机制、决策和执行层面的工作交流机制,还及时掌握企业总部信息动向、建立基石伙伴企业档案、完善配套措施提供精准服务等有力措施,加强与世界级巨头的紧密联系,打入以产业巨头为引领的产业生态圈和上下游链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化合作,加强与企业母体的紧密衔接,依托企业总部对于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和吸附能力,创新完善高新区产业生态体系发展。

    “对应每家企业,成立由一位管委领导、一名协调专员、一组服务团队、一个培育计划、一套协调机制构成的‘五个一’培育体系。通过实施基石计划,强化了与跨国产业巨头的联系纽带,坚定了企业在高新区发展的信心,促使其将全球资源优先配置到高新区。”白山说,在基石计划的带动下,大企业的“雁阵”效应开始显现,实现了沿链引进、集群发展新突破。小松、伊顿、莱尼、麦孚威等跨国公司纷纷上马新项目,发展势头迅猛。美国伊顿总部去年开始将更多的项目、资源、政策向济宁高新区聚集和倾斜,伊顿济宁工业园的两家企业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

    “高新区作为一种新型政府,肩负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使命,尤其应该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上,花精力磨亮这柄科技尖刀。”白山说,“三大助企计划”是新常态下个性化扶持企业的新途径,就是要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和强化政策引导营造出企业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氛围,使其成为扎根济宁、国内领先、面向世界、国际知名的经济巨人,成为区域转型升级的脊梁。

    评价一个高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最关键的是要看其科技服务体系是否创新、完善。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济宁高新区赋予了“创新”这个充满激情与变化的词汇更加丰富的内涵。

    济宁高新区率先提出并成功实践“三级孵化”理论,建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生创业园、产学研基地、创意大厦等创新载体,已聚集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180多家,国家科技孵化器3家,加速器、孵化器总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在孵各类中小企业(团队)近500家。10家众创空间获得国家备案、3家省级备案,总量列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前三位。17个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开放运营,12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共享,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120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圣地智谷

    在不久前召开的济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济宁市委书记王艺华提出,支持济宁高新区建设国际化科技新城、圣地智谷。

    作为全市创新发展主阵地、改革开放排头兵,济宁高新区把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圣地智谷作为战略目标,突出“高”“新”特质,从“智”入手拓展、实化、丰富内涵,初步谋划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库人才、智成文化、智理服务五个方面率先发力,力争走出一条具有济宁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发展智能制造:用新技术帮助产业发现需求、创造需求,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落实产业地图,集中资源和政策扶持园区专业运营商发展;培育壮大专门运营公司,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建设智慧城市:按照济宁复合中心定位,集中突破科技新城核心区,再建一个科技新城;提升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和作用,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率先开展智慧园区社区校区建设,促进智慧生活应用全民共享。抓好智库人才:用足用好山东省人才改革试验区的政策,规划建设国家人力资源产业园,用产业开发的理念来发展人才服务市场、培育人才服务主体。倡导智成文化:持续营造双创氛围,推动国家级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发展;树立一线用人导向,鼓励干部到园区、街道、社区任职,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提升智力服务:加快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设联合审批先行区,全面提升“高新特快”服务通道,吸引更多的创业者来高新区投资兴业。

    升级国家高新区8年来,济宁高新区已从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跃变为人流密集、生活配套齐全的科技新城、圣地智谷。以产业为基础驱动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为载体拓展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一区多园”布局全面拉开,生物医药产业园等13个专业园区稳步推进。通过产城融合发展充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达到产、城、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进,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建园向造城转变进程中,济宁高新区大力推进科技、产业、社会、人文、生态等要素均衡发展,高起点布局科研、教育、商务、金融、居住、生活、社交、休闲等功能载体,国际学校、昌乐二中、人民医院东院区、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影视馆等满足居住、教育、医疗、休闲需要的重大功能性支撑项目平地而起,随着这些项目在整个区域内的密集,宜居、便捷已经成为济宁高新区生活的新特征。

    为使产业真正融入城市,避免污染、噪音等“副产品”对人居环境造成的影响,济宁高新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退了高污染和不符合区域定位的企业,即便一些利税大户,也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退城进园,留下的则是信息产业、无污染的生物医药终端环节、高技术含量装备制造等更符合产城融合定位的“立足点”。

    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济宁高新区充当着示范、试点、引领的作用,从百姓身边着手建成一批智慧社区,建成无限基站430个,主要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

    “环境招商、环境留人,应是高新区产城融合的杀手锏,最有效、最持久。”白山表示,“产城人”三角架构中,“人”是核心,把人服务好,产业才能更健康持久地发展。如今,区内进驻的世界500强企业有30多家,常年驻济工作的日本专家达到200多人、欧美专家160多人、台商120多人,很多外籍专家和外来工作人员更是带着家人一起来到高新区。

    人的聚集带来了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的需求层次随之大幅提升,这也成了济宁高新区塑造多彩生活、多元服务的产城家园的内在原因。

    济宁高新区与世界500强德国巴斯夫公司共建的科技新城学校被动房项目,是全亚洲首个被动房项目。作为一种全新节能建筑概念,强调节能环保的被动房将为高新区项目建设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

    目前,济宁高新区正致力打造产业投资最活跃、创新创业最容易、资金要素最富集、行政服务最高效、市民生活最幸福的先行区。

    站在济宁高新区科技新城航拍地图前,白山手指海川路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这里就像‘一个扁担两个筐’,以打通海川路为突破口,南部启动投资47亿元的蓼河成片区开发,北部启动吟龙湾科技新城计划。用3—5年时间,这里将再建一个科技新城,成为济宁市的复合中心。”

    经过25年的发展,济宁高新区顺势而为,正以新常态,新引擎,释放转型升级新动能,迈上了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中国圣地智谷的新征程,唱响了恢宏的创新发展主旋律之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