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2日 星期四
科幻与未来, 有时只隔一条时间之河
文·凌 晨

    科幻与未来是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据报道,“9·11”事件后,美国国土安全部花费790万美元,重金邀请大批科幻作家,专门负责想象恐怖袭击的可能性。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劫持两架民航飞机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这种恐怖袭击手段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和干出来的。那么预测恐怖分子下次袭击的方式方法,除了经常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作家,还有谁更适合呢?

    除了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熟视无睹的场景和科技,科幻作家们早就想象到了。

    潜水艇、卫星和自动驾驶, 都没逃出科幻作家的想象

    科幻小说作家是生活在未来的人,他们常常有一些疯狂的想法,看上去匪夷所思,然而这些想法都有其符合科学逻辑的推理过程,细思并非全是痴人做梦。其中的部分想法,还是根据当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大胆而合理的推测,成为现实的概率相当高。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潜水艇。

    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著名小说《海底两万里》中详细描写了潜水艇“鹦鹉螺号”,这艘潜艇能够无限期在海底航行。“鹦鹉螺号”随着小说的传播而天下皆知。25年后的1894年,美国发明家西蒙·莱克打造出全世界第一艘在公开水域潜行成功的潜水艇,儒勒·凡尔纳亲自写信祝贺西蒙·莱克的成就。西蒙·莱克也坦言:“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的确了得,他描写人坐着大炮上了月球,还用80天环游了地球,这在他那个时代,给人们带来许多想象的乐趣,以及创造更好更快交通工具的动力。

    另一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想象力也非常惊人,他在1945年写了一篇名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文章,详细预言了可将广播和电视信号传播到全世界的远程通信的地球同步卫星的系统。这篇文章给科学家们极大的启发,2年后,地球同步卫星上天了。地球同步卫星轨道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阿瑟·克拉克因此还被誉为卫星通讯之父。

    在想象力洞开创造黑科技的名单上,阿西莫夫自然不甘落后,他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设计具备“机器人脑”的车辆上,这不就是自动驾驶的预测?他还在1964年描述:“通讯将会演变成可视听的模式,你将可以同时看到跟你讲电话的人。”这说的不就是视频电话嘛!

    与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同名的罗伯特·海因莱因,在他1942年的科幻小说中描述体弱多病的发明家瓦尔多·琼斯发明了遥控机械手。后来为核工业发明的真实的机械臂就被命名为“瓦尔多”。

    黑科技有时候也会给科幻作家们带来麻烦。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小说《生死界线》里逼真地叙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环节,这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调查局误以为原子弹的秘密研究计划泄了密。最终调查证明没有任何泄密行为,小说中的描写只是作者的推测。几个月后,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了。

    不止想象具体科学技术, 还会勾勒未来无限可能

    科幻小说作家的想象力,如果仅仅是创造未来的某种科技应用,未免太简单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去设想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思考技术会给整

    个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阿瑟·克拉克在他的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了人类怎样在外星文明的影响下从猿人成长为智慧种族,并最终走出地球,演变为星际文明。这部小说与其同名电影,成为太空题材科幻作品的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宇宙的认知。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7000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此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还无法想象会有一种表现和生物病毒很类似的程序。但仅仅过了6年,计算机病毒就被研制出来,这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在今天已经成为庞大的家族,其中包括电脑病毒、木马程序、蠕虫程序、黑客程序、玩笑程序、流氓软件等各类恶意软件,对信息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威廉·吉布森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更是由于对网络、虚拟空间的深刻理解与前瞻性,成为“赛博朋克”的开启者,创立了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的一支科幻小说流派。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一时间也是响应者众多,产生了不少优秀的科幻作品。要知道《神经漫游者》是威廉·吉布森1984年的作品,那个时候电子游戏都是稀罕物,网络更是大众极少接触的高新科技。

    灾难、毁灭与世界末日, 祈祷暗黑未来不要到来

    1999年,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上映,这是一个讲述人类与电脑斗争的故事。电影中所描述的网络虚拟空间,核心理念来自《神经漫游者》。有影评人感慨,《黑客帝国》就是吉布森所描绘的网络空间的视觉呈现。在《黑客帝国》中,人类被当作电脑的生物电池,身体由电脑供养,思维则在电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生活。这种人类被束缚和利用的未来,我们不要也罢。

    科幻大师雷·布雷德伯里曾经说过:“科幻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预防未来。”因此,在科幻作家笔下,未来并非就一定光彩亮丽,还有可能是毁灭和堕落,或者无尽的苦难。

    在科幻电影《未来世界》中,机器人为了模仿真人,甚至将真人杀死。这情节和玛丽·雪莱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有些相似。《弗兰肯斯坦》中的机器人是一个用器官拼凑出来的巨人,备受人类歧视,最终毁灭了它的创造者也毁灭了它自己。除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科幻小说作家们忧心的还有环境、气候、种族、宗教等等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虽然科幻小说中的很多设想变成了现实,科幻小说却未必一定是科学的预测。科幻小说是关于未来的艺术作品,充满虚构和想象。只不过,科幻作家们越洞悉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他们笔下的未来就越接近那个将要到来的现实,给读者以启示和警醒。

    关于科学和科幻的关系,物理学家霍金的一句话说得很清楚:“科幻和科学之间是双向交易。科幻提出一些科学可以容纳进去的想法,而科学有时发现比任何科幻都离奇的概念。”

    图片来源:淘图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