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十岁小学生何以获“中国科协主席奖”?
□ 本报记者 王延斌

    14岁少年童玉亭站在拓扑展品前,不断地摆弄着缠绕在柱子上“乱七八糟”的绳子。按照展品的说明,他用了不到一分钟便解开了绳子,“你看看这个绳子,无论纠缠的多么复杂,总会有办法解开的。”面对记者,这个初中生表情认真地联想,“生活也是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总有办法解决。”

    让青少年从校园流动科技馆里的一件展品得到“严肃的启发”,李伟的目的达到了。三年来,这位山东省科技馆馆长在山东省科协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把“流动科技馆”送到基层学校——他和同事们一次次将包含三四十件科普展品的小型科技馆免费送给学校,把科技知识、科技信息送到青少年身边,他的考虑是,“学生在课间、课后可以经常性参与、反复体验展品;老师也可以根据展品资源,结合本校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配套教育活动。”

    实际上,三年间,他们已经建成了51座校园科技馆,并向新疆和西藏进行了对口援建。

    滕州市只有10岁的六年级学生李颂便是流动科技馆的受益者。他从小便对小发明感兴趣,校园科技馆的落地更让他如鱼得水,在对众多展品的观察中,他获得了不少灵感。前一阵,他受展品启发而发明的“手电筒显微镜”,运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把LED强光手电筒和显微镜的目镜相结合制作而成的显微镜,把切片图像放大投影到墙上供多人同时观察。在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这件发明获得小学组一等奖,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国科协主席奖”。

    “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觉得好玩,慢慢的他们会有点滴思考,下一步就是升华,可能把从展品中得到的灵感扩大到生活中或者体现在以后的学习行动上。”这正是李伟期待的。

    2017年刚刚开始,山东省科技馆对新一轮的校园科技馆建设已经做好了规划,并期待着更多李颂的出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