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丽丽
“大健康是身心灵的全面健康,包括良好的体格、心态和道德观念。”近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健康中国 共建共享——2016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公众营养项目改善办公室主任、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主席于小冬说,大健康是高质量幸福生活的必要保障,大医疗是实现大健康的重要途径。
“大健康首先是一种讲时尚、讲科学、有活力的时代先进文化,需要形成全社会普遍的认同和主动诉求。大医疗首先是一种眼界和胸怀,一切服从于国民大健康,吸收、容纳一切有利于国民健康的认识和手段,立足于对疾病的防御战。”于小冬表示,“大”的含义在于,二者均需从“道”的层面认识,“道”指导下的“道”“术”结合。因此,顶层设计尤为重要,思维、领域、部门界限必须超越。
于小冬进一步解释,健康不等于医疗、医疗不等于治疗、治疗不等于“手术刀+抗菌素”。倡导大健康和大医疗理念,要注意防止将其窄化理解为“纯技术”“纯医学”“纯硬件投资和建设”问题,实现大健康和大医疗需要全民族、各领域、多部门、多学科、多行业的联动。
对于大医疗产业的未来发展,于小冬明确表示其发展前景广阔。大医疗观带动、拓宽了大医疗产业的大市场,大医疗观突出了我国的产业发展优势,在全球大医疗产业中,我国选择重点做减法、精准定位,像搞原子弹和卫星一样集中力量发展,应是当前发展大医疗产业顶层设计的首要议题。
基于对我国发展大医疗产业的战略思考,于小冬认为,要依托天然产物和中华传统经验优势,集中发展大医疗产业中的养生医学、保健医学、营养医学、功能医学、运动医学等,以食物、药物、运动、按摩、推拿、针灸、拔罐等多种非创伤性、非侵入式手段,单独或者配合运用,全面提高医疗对象的健康状况。
于小冬建议,提高中国在世界大医疗发展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融合国内各民族医学,真正形成广义的大众化传统医学体系。在保持中华民族医学特点的前提下,融合世界各国传统医学,融入国际自然医学大家庭,主导形成自然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全球大医疗体系。
“要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国务院牵头组织保障及相应的财政支持保障,遵从中医药发展规律,设置中药种养殖全面保护区片,集中力量开展成分、配伍、量效关系的国家级重点研究,主导全球自然医学互认标准建设。”于小冬强调。
的确,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表示,要把健康问题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把健康融入到各项政策、各个产业当中。《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印发后,需尽快推动健康产业、有关机制制度等逐步和国际接轨。
“建设健康中国,需要从每个人做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要关注全过程,从出生到死亡。”殷大奎说。
“要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需要有关方面逐步强化提升,建立健康保障制度,特别是在推动健康产业、机制制度等逐步和国际接轨方面。”殷大奎介绍,2020年健康产业总产值将达8万亿,到2030年16万亿,目前是5万亿,“发展潜力、空间很大”。
“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不是一个部门能办到的,需要政府、非政府、企业等各方齐心协力,形成共识,一起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殷大奎指出。
(科技日报北京1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