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建成一座有活力的创新之城
——来自创新型城市的一线报道之二
2016金融峰会论坛
2015开园仪式双创社区授牌
未来科技城入驻企业中粮集团
生命科学园内企业科研人员正在监测数据
未来科技城

    ■聚 焦 

    本报记者 蒋秀娟

    不到一年时间,整合20余家孵化器,包含3个国家级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基地;

    单体规模最大的5.5万平方米创业综合体内,已入驻180余个团队约1600人,入驻率近70%,入驻项目总估值近40亿,总融资额近6亿;

    ……

    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回+双创社区成立一年来致力双创生态要素快速集聚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的最大褒奖;也是今年5月昌平作为北京市唯一入选的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后交出的一份骄人答卷。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昌平双创的政务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公共科技支撑平台稳步构建、创业投资显著增长、创客群体持续壮大,这是令人欣慰的结果。”在12月15日举行的回+双创社区周年庆典上,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燕友说。

    他同时表示,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紧抓创建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的契机,昌平要进一步构建人才、技术、资本、空间、信息、文化六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把昌平建成“创新生态全面优化、人才智慧充分激发、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活力之城。

    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

    对于创业者而言,资金和资源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要素。昌平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服务,不仅仅体现在专门制定出台“双创实施意见、双创金融集聚区政策、双创服务平台认定及支持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 更体现为昌平在聚集和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上的持续发力。

    记者从回+双创社区周年庆典上获悉,目前,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联合成立了昌平双创金融服务联盟,围绕双创社区建设和昌平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了中小微企业双创、中小企业成长、产业融合发展三个系列的母基金体系,计划三年安排资金25亿元,参与约50支基金投资,实现合作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此外,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也将与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科技金融新业态,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创业金融服务支持。

    今年7月底,腾讯众创空间(北京)专门设立的工商登记注册分中心,成为北京首家专门服务“双创”的工商登记注册服务点;在政策扶持上,入驻企业不仅可以享受中关村管委会政策,申请中关村高新、国家高新企业,3年内免税,对于海归人才,还将给予企业部分租金补贴;此外,昌平也通过搭建“科技条件平台、重点产业支撑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多个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尽可能创造科研条件。

    昌平科技园区管委会工委书记、常务副主任张劲柏向科技日报介绍,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实验”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方式,整合区域高校、企业、大型研究机构的仪器设备、检测检验服务等科技资源,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中试试验等服务;正在搭建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正逐步形成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专业化服务、平民化服务等体系;“一站式快报、快检、快放”的中关村生命科学联合创新平台——生物材料进出口平台,将通过口岸放行、平台查验绿色通道,提高检验检疫效率,降低企业创新与发展成本;TBD核心区内的计量科技创新园,将聚集资源搭建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高端科技服务平台。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作为中央最初为实施“千人计划”、建设创新型国家而确定的一个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北京未来科技城正着力于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引领我国应用技术发展方向、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国家应用型技术创新示范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在这里,北京市优于央企的创新政策逐步被覆盖到所有入驻央企,将重点推进工资总额单列、科研经费单列、股权激励、人才自由流动等激励政策在部分研究院落地。

    “把机制做活,目的是要给高端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了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我们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物理空间上,都在尽力打造一个‘类海外’环境。”北京未来科技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董贵蛟说。

    从未来科技城的发展蓝图来看,其产业以大型能源类央企、低碳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其他高科技类产业为主。“结合园区新能源央企研发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和科研创新空间高度集聚的优势,我们将以北京市科委和管委会牵头、整合区内资源协同创新的模式,搭建氢能、煤清洁利用等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董贵蛟介绍,目前已有神华、国电、国网等5家央企的研究院所参与其中,力争用5年时间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攻下核心关键技术。另外,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牵头行业资源,也正在筹建核电软件行业的技术创新联盟。“正不断推进入驻央企研究院之间、入驻央企与驻京高校、科研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形成‘打开院墙搞科研、资源共享做实验’的科研创新氛围。”

    另外,央企科研人才创业平台、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北京)基地、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混合所有制试点模式也正逐步实现。

    做科研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坐落于昌平东南角、与海淀仅“一路之隔”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以承载国家重大科技部署、推动产生原始创新成果为使命,通过科研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致力于打造全球生命科学新高地、生物医药产业制高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新示范”。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作为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生命科学园区内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行机制,组建了国际一流的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进行原创性研究。

    在最近走访北生所时,北生所办公室行政助理李晓红兴奋地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李文辉研究员的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病毒抗体药物﹑受体阻断药物及其他新型药物研发项目﹐已获得投资支持,这将为国际肝炎和肝癌防治带来新的突破。”

    “你要知道,李老师过去5年只发了一篇小文章,但从没有人怀疑过他的工作。”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就是追求卓越、十年磨一剑。”

    在北生所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制度,不对科研工作预设计划﹐不提成果数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等考核指标﹐不用行政方式干涉学术方向,管理权完全下放给实验室主任。正是缘于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北生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2年,北生所有4位科研人员荣获美国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基金颁发的“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占当年全球获奖人数的1/7,引起业界轰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在由诺贝尔奖得主等10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曾如此评价,“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在国际科研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席位”。

    “北生所的宽松体制和科研氛围为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也为昌平注入了许多创新活力。我们希望整个科研环境能够越来越宽松,真正激发创新活力,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张燕友表示,下一个五年,是昌平抢抓战略机遇的历史窗口期,也是昌平创新潜能的加速释放期,更是昌平转型发展的全面突破期。“面向未来,我们设定了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不仅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重大科技研发成果,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具有高精尖特征的产业集群;还要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使得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