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卓越工程师”养成记
— 一所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路线图
文·本报记者 操秀英

    ■将新闻进行到底

    瘦瘦小小的刘宇玲留着过肩长发,典型的女大学生形象。但一开口说话,你会立即刷新对她的第一印象。

    “我虽然学的是工科,但未来想往管理方向发展,所以这次的参赛经历给我带来的收获真的非常大,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能变得更优秀。”条理清楚,不怯场,难怪年龄最小且是唯一一名女生的她会被推选为“CEO”,负责策划书撰写、成果展示和答辩等重要工作。

    她和她的师兄、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学生们一起完成的项目——《云行天下——基于车联网的公交客运信息服务平台创业项目》获得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这在学校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谢胜利兴奋地说。作为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的知名专家, 这位60出头的博士生导师曾获许多重量级荣誉和成果,但从他的喜悦和激动之情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奖状显然是他最看重的成果。“这说明我们大力推进的‘三进三升’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作用,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这当然是最有成就感的。”谢胜利笑着说。

    培养企业用得了的学生 说着容易做起难

    谢胜利所说的“三进三升”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三次进实验室、工厂,能力得到三次提升”,指的是加强学校、创客中心、企业三方的深度融合,打造适应市场适应企业需求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是基于对本科人才培养和学校如何更好服务广东省产业升级发展这两个因素的考虑,想做一些尝试。”谢胜利说。

    谢胜利说,他当了几十年老师,公众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批评他听在耳里,急在心里,“大家都说我们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这确实部分是实情,很多专业虽然都有实习这一课,但好多都是走走形式,甚至找关系给盖个章了事”。

    从宏观的背景和长远的考量看,他认为,未来二十年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的高潮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企业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迫切需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

    他分析,反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有: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不同类型学校办学目标趋同;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不足;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简而言之,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业界融合度不足,衔接不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谢胜利说。

    近些年,为解决上述问题,教育部和各高校正开展“工程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然而,2015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难度最大的方面是“校企合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企业积极性、双导师制、实践项目设计等。

    与此同时,作为大众化主力军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专业数量不多、同一专业规模大 (班级数多,学生数多)的特征。实践环节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最薄弱环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2011年开始尝试将学生实践课程系统化,思索如何针对地方院校特征,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谢胜利说。

    “三进三升”育新才 创新创业重经历

    “以前大部分实习是在大学三年级以后,我们是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走出去。”谢胜利介绍道,一年级进实验室,主要是看师兄师姐们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去企业也主要是观摩;到了二年级,基础知识已经学了一部分,对科研有些感性认识时,可以进实验室给学长们打打下手,可利用寒暑假企业进行一个月的短期性专业实习,主要是协助基地建设工作,参与到企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三年级时,有些学生就可以在项目里起到主导作用,还有些学生会住到企业里,进行更深入的生产实践。

    谢胜利用他更为熟悉的自动化领域来形象比喻这一培养模式:“三进三升”是一个包含感知(传感)、设计(控制器)、实现(执行器)的控制系统。“学生是对象,企业预期是控制输入,社会需要是控制输出。控制目标是通过三进三升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闭环过程。三升的运行机制在于闭环反馈、实时校正和滚动优化。”

    目前来看,这一动态闭环培养过程成果斐然。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被极大激发。2011年以来,该院学生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在北美数学建模、国际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仿真大赛等一批国内外大学生创新竞赛中均取得佳绩,获得国际及国家级奖20余项。特别是在2015年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特等奖。

    在广东工业大学众创空间,记者看到,不少学生在利用午休时间讨论项目。一位本科生向记者介绍道,他正在做老人跌到检测手环项目,“目前市面上的两款同类设备精度比较差,希望批量后能上市”,他说,“非常感谢老师让我们在大一大二就能接触到这些项目,感觉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长期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的杜玉晓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三进三升”的培养模式可以更早发现学生特长,因材施教,让学生迅速成长,同时更好发挥研究生的作用。“我带过的一个叫陆熙堃的学生,大一下半年加入的,大二上半年就可以独立做项目,大三就挑头带队参加比赛并且获得大奖。”

    学生学到了真本事 企业解决了大问题

    参赛和获奖都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质,“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就业都非常好”。谢胜利说。

    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在98%以上,居广东省高校就业榜前列。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在所培养企业直接就业平均达60%,最高超过90%。就业的企业包括:西门子、华为、中兴、IBM、NVIDIA、中移动、中电信、腾讯、迅雷等知名企业。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谢胜利说。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刚开始我们做这项工作时,找合作企业确实是一大困难,主要是依托校友的关系,现在,我们的学生能切实帮企业解决问题,所以合作企业越来越多。”谢胜利说。

    2015年,自动化学院与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联合申报共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注塑成型智能装备与服务”,成为行业唯一一家获批的国家首批智能制造基地。

    该院还与中山市雅乐思电器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广东工业大学—雅乐思创新应用中心”是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中心。以“绿色家电”为题,校企双方详细制订了活动项目的具体任务和内容,包括:项目定义、查找资料、方案设计,一直到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以一个工程师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难题。

    “像我们这次获奖的‘云行天下’这个项目,是根据广岭南通集团提出的问题来设计的,根据企业需求,我们正在对成果进行优化,将来会跟粤运集团等合作,让高校的成果不仅是‘纸上谈兵’。”指导老师张浩川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值得一提的是,张浩川此前任职爱立信,是自动化学院花大力气引进的业界导师之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