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小科技”到“大科技” “小服务”到“大服务”
——青岛市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青岛市科技局局长 姜 波

    2016年,青岛市全社会研发经费(R&D)预计投入263.7亿元,占GDP比重2.84%,两项指标均居山东省首位。截至9月底,全市发明专利申请18829件、授权5465件,授权量同比增长57.3%,居副省级城市首位。1—10月,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63.9亿元,年底将首次突破100亿元。这是青岛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统筹做好“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高端科技服务提升、高端新兴产业培育、高效科技体制改革”四篇文章,科技创新实现从“小科技”到“大科技”、“小众”到“大众”、“小投入”到“大投入”、“小服务”到“大服务”四大转变带来的科技创新成果。

    深化改革创新,实现“小科技”到“大科技”的转变

    青岛市委、市政府深化高效科技管理改革,既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又立足创新驱动全局,强化政策研究和公共服务,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努力实现从“小科技”到“大科技”的转变。

    突出顶层设计。成立青岛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从市级层面统筹协调科技创新资源,着力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崂山区整合青岛高科园管委和区科技、科协、创业服务四个机构的科技创新职能,成立科技创新委,实现科技经费、干部资源和重点项目的统筹,其他区市均结合实际成立相应机构,全市已形成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见,全力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青岛市委首次以全会形式研究科技创新,出台创新意见,在政府简政放权、为科研人员松绑、人才自主评聘等方面深入改革、破解难题。围绕全市“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出台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行动计划,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首次出台人才团队引进政策,最高给予一亿元综合奖补,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分红出台办法,真正让人才实现名利双收。

    深化管理改革。围绕创新链需求,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重点投向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引进培育。在投入方式上,综合采用“拨、投、贷、补、奖、买”,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试点下放科技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转变由政府主导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传统方式。推进科技奖励改革,分别在国内和省内首次设立科技创业奖和创新团队奖,取消推荐限额,强化社会监督,促进公平公正公开。

    壮大创新主体,实现“小众”到“大众”的转变

    青岛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关注“参天大树”,又扶持社会“草根”,壮大创新主体,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

    打造高端国家创新平台。全国唯一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去行政化、法人治理结构、职员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为国家层面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全国唯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承担国家首批计划项目改革试点,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速列车创新高地。

    抓好骨干企业创新。海尔开启“人人创客”模式,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并与软控同时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海信健康医疗抢占国际3D数字设备产业制高点。

    助推高成长性企业打造创新品牌。依托软控建设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确定为全国唯一创新试点。特来电公司“互联网、车联网、充电网”融合技术全球领先。明月海藻自主研发的海藻酸盐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红领集团打造全球唯一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生态平台,开启了互联网工业新模式,成为行业创新典范。

    着力培育中小微企业。青岛市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补助,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千帆计划”,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首投、首贷、首保,累计入库企业1898家,形成千帆竞发、蓬勃向上的集群发展态势。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

    青岛市委、市政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既围绕创新链配置好财政科技资源,又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

    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投保贷联动业务试点,以股债结合的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创新“政银保”合作模式,联合人保财险为企业贷款增信。充分利用覆盖全市的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分担机制,降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门槛。累计为338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11亿元贷款支持。

    强化直接融资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完善智库、成果转化、专利运营、孵化器种子、天使投资和产业投资等基金链条,资金规模达20亿元,共为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5.2亿元。与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出“科技创新板”,目前挂牌企业102家,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为挂牌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发债、银行融资等综合融资服务。

    全国首创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青岛模式”。在全国首次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新险种,打造专利管理、银行、保险、担保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四位一体”专利质押保证保险工作体系,创立了贷款风险分摊机制为核心的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青岛模式”。为33家企业授信贷款1.2亿元,切实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强化服务支撑,实现“小服务”到“大服务”的转变

    青岛市委、市政府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既靶向创新源头供给,服务高端创新要素,又主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全产业链条,提升优化创新服务组织化体系,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型,实现从“小服务”到“大服务”的转变。

    加强高端要素集聚。围绕“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国际系”四条主线,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中科院在青岛已形成“两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园一城”发展格局,集聚人才2000余名,孵化公司50家,合作企业200余家,落地院所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14家“985”“211”高校在青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园区。中船重工设立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中电科集团3个研究所先后设立青岛分部;机械研究总院、中海油、华大基因等相继在青设立研发机构。日东电工青岛研究院落地运行;德国史太白、以色列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青岛;全市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8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加强创新孵化服务。“创业青岛千帆启航工程”列入全国5个“创业中国”示范工程之一。截至11月底孵化器累计竣工1274万平米,投入使用882万平米,累计入驻企业7000余家、毕业企业589家,近50家在孵企业在新三板、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孵化载体总数94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引进黑马、腾讯云等专业服务机构100余家,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券,今年以来,组织创新创业大赛、路演、论坛等活动3500余场,聚集服务创客9万余人次。

    加强成果转移服务。搭建“政府、行业、科技中介、技术经纪人”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建成“一网一厅一校一基金”。国内首推促进技术转移“六补”政策和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建成青岛国家专利技术交易中心,首次推出专利权作价入股拍卖交易方式。加快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十二五”期间,全市技术交易额增长近6倍; 2016年内技术交易额将首次突破100亿元,其中海洋技术交易额同比增长120%以上。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岛专利分理处,成为深圳、苏州之后全国第三个设立分理处的城市。获批建设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分中心。获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国家支持4000万元,组建首支1亿元专利运营引导基金。全市专利代理机构32家,居全省首位。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年度考核2015年跃升至全国第二。专利执法考核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十二五”期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16倍,排名由副省级城市第13位跃升至第一;授权量增长近7倍,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翻一番。2016年前三季度发明专利授权增幅副省级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占全省55%。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