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坐拥十项第一,竟然打不过进口货——
小麦生产大省为啥大量进口小麦
本报记者 魏 东

    坐拥十项“中国第一”的农业大省山东,如今正面临着来自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压力。

    “山东虽是小麦生产大省,居然也大量进口小麦,为什么?是因为高档面包需要强筋小麦,但市场上这种小麦品种少之又少,都是些大路货。”

    “进口小麦到岸平均价格只有1700元左右,而自产小麦价格是2300元,即使在家门口,我们的小麦也打不过进口货。”

    “你算一下山东省小麦的平均成本,2014年每亩均净收入356.36元,相当于一天1块钱;同期的外出农民务工月人均纯收入2864元,平均每天95元。农民辛辛苦苦种地一年收入只相当于打工4天。”

    日前,在山东省委深改办、省科协和省农科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山东农业科技智库高层论坛上,国内农业专家透露的三个事实分别指向的问题是:老百姓消费口味在提高,但农业品质没有跟上来;只有降成本,才能增强竞争力;市场机制下的农民减产是决策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不缺传统农品,缺新特优产品;不缺规模,缺竞争力;不缺投入,缺产出。”如何解决三大“卡脖子”问题?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一盆牡丹可以卖到两三百元,最贵时一个花蕾可以卖到100元。榨完油之后每吨牡丹饼粕可提取150公斤芍药苷,三亩地可以产300公斤牡丹花瓣,提炼出60克精油……效益可达20万左右。”

    面对这个现实,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建议:“产品结构不仅要调整,更要增加市场紧缺的优质高效高端产品供应,特别是扶持新型产业发展,比如油用牡丹、无花果、石榴、茶叶等。同时加大对山东名特优产品提纯复壮,以地方特色产品为依托,打造高端农业品牌。”他认为,统一服务型、专业合作型的适度规模经营应该是未来的趋势,山东在此方面也已做了很多探索。

    在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王兴国看来,农业成本抬升,收益下降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我们的稻谷、小麦、玉米与美国的生产成本比较,稻谷高出39.4%,小麦高出33.98%,玉米高出58.98%,这是生产总成本。从人工成本上差别就更大了。”他为此提出了三点建议,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像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像供销社、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政府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领域;基于农业后向延伸产业链,内生增长立足于农业资源利用的第二、第三产业,让农民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效益。

    “湖北恩施是全球富硒的地方。十年前,那里的马铃薯才几毛钱一斤,而现在却涨到了八块钱,同样是一个马铃薯,差别咋那么大呢?这背后是‘富硒’品牌和科技的支撑。”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发展所所长王东阳表示,“把供给品变成好产品,卖出去。这只是第一步。” 他建议要构建供给链,通过供给链提供的吃、喝、乐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同时,要建设供给地,“把农村越建越漂亮,就是要把生活的地方、生产的地方、生态的地方统一起来,吸引大家来旅游”。

    “老百姓不愿意买国产奶粉,不是生产多了或少了的问题,而是农业供给质量问题”。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何秀荣分析说,“以奶粉、大豆、玉米为例,我们的大豆严重不足,但没有这么多的地去种大豆,怎么办?玉米‘三量齐增’,生产、库存增加的同时进口也增加了,原因何在?第一,我们确实种多了;第二,我们打不过进口货。”

    为上述问题“开药方”,何秀荣给出三点建议,“第一,从收储制度改革、农牧结合、加工增值方面,考虑玉米怎么样从产业角度调整;第二,现在不仅仅玉米多,水稻多、小麦多,棉花也多,连油菜籽都多,是生产多了吗?是打不过人家,最后农民生产出来不是针对市场生产,以致于积压货越来越多,很快反映在价格上;第三,补短板非常重要,产品质量要安全。我们面临着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必须要改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