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个小时前,苹果终于开售首款无线耳机AirPods——在推迟了两个月之后。那些拿这副耳机开涮的段子又一度流行起来,笑过之余,我们发现这些玩笑不也正蕴含着我们对其未来的期许?
昂贵与便宜,有线与无线,安静与喧闹,古典与流行,喜欢与讨厌,多种相对而又复杂的感受,你都能从这个小小的“家用电器”上感受到。耳机,玩好不容易。
产品篇
场景细致入微,新品新意不断
相较普通耳机,AirPods没了音频线,多了枚W1芯片。这款芯片能利用传感器和加速计检测AirPods是否在人耳朵里,甚至能确认你佩戴了一只耳机还是两只。
搭载各种技术的新奇耳机就伏在我们身边,AR、骨传导、运动激励……这些听起来略带科幻色彩的设备,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还原声音?谁是未来我们听音乐的选择?且先看看。
人能闭得眼,但却关不上耳,更无法滤掉不想听的声音。近来大热的AR技术也许能改变这种情况,AR耳机能让佩戴者选择想听到的声音。该耳机原理类似调音台,当耳机上的麦克风收到外界声音后,处理器会根据设置“加工”声音,然后再传至耳朵。这样一来,机器轰鸣、婴儿啼哭、同事闲聊,便可闲声免进。
骨传导耳机可能是最名不副实的耳机——没有耳塞或耳罩。它将声音转化为频率不同的机械振动,在通过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传递。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传导方式,骨传导省去了许多步骤,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传输过程中几乎没有噪音和杂音,更不伤耳膜。
今年奥运会期间,一款名叫Halo Sport的运动激励耳机据称能在短期内提升运动员运动水平,让人脑洞大开。这款耳机头带内侧有两个带触点的小模块。那些小触点可以发送微量电流脉冲,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元,调动更多肌肉群,最终助人快速提升力量、巩固技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戴着耳机的人相信就行了。
除了这样,还有个性降噪、语音操控、深度防水,甚至还有能体检的,恨不得配上轮子耳机还能当车开……耳朵仅有两只,耳机却有这么多种选择,怎么破?
“茶滋于水,水籍于器”,白茶可选白瓷,以衬托白毫;若要更好地烘托红茶如玛瑙般的茶色,不妨用内壁施白釉的紫砂。喝不同的茶,讲究用不同的工具,耳机不也如此?
新技术的引入,大都在“怎么听”上做文章,意即,这些新耳机都为典型的使用场景而生:在飞机或地铁上,可以AR耳机针对性地去除噪音;使用骨传导耳机时,耳朵仍可以听到外界声音,因此在街跑或者蹬车锻炼时,可时刻警惕周围环境,保障使用者的生命安全;运动激励耳机也许能让你减肥过程中更专注。赛场上的全能选手,各项一定不是最突出。根据使用场景选择耳机,物尽其用,享受科技的真正优势,这是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而反观“好好听”这件事,技术进步并不大——耳机的结构、用料乃至发声原理,近几十年来,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振膜薄一点,材质轻一点,耳机只是借助材料学的发展,在一点点进化。就是这一点点的进化,却让很多人不计成本,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爱好,这群人叫“耳机发烧友”。
玩家篇
一日“发烧”起,此生不能停
发烧,医学术语,指由致热源作用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致热源是耳机时,患者即为耳机“发烧友”。
梦琦是发烧友中的专家,入坑十几年来,过手的好耳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罕世珍品,自己花钱买的也至少五六十个。如果是旅行家,他已看过天下美景;如果是美食家,他已遍尝珍馐。
在梦琦看来,各种应用了新技术的耳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迭代,并未为耳机带来质的变化,更像是开辟了新的消费品类。耳机的音质才是他和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就像汽车,二十年来,尽管发动机功率越来越大,变速箱效率越来越高,造型也更带感,但汽车还是汽车”。
对于音频系统来说,最终发出声音的就是扬声器端,相比其他前端音源所做的各种电信号以及数字、模拟信号的转换来说,信号的损失无疑在最后一步是最大的。这就是发烧友们为什么会不计成本的地方。
梦琦留在身边的耳机并不多,目前只有3个头戴式耳机,每个都是价格过万的旗舰款;3个耳塞,3个耳塞也都是根据其耳道设计的定制耳塞。“当然,不是你砸了钱就一定玩得好。”梦琦说,这是玩耳机的有趣之处之一。玩相机好镜头拍出照片的基础素质一定比便宜的好,玩电脑贵的硬件跑出的分一定比便宜的高,耳机和音响则不然,花钱再多,搭配得不好,也不一定比便宜的好听,“食材贵,但炒出的菜不一定好吃。”
发烧友往往也是电气专家,看看梦琦正在装修的房子就知道。
从总空开(空气断路器)专门分了一路空开至听音室,更讲究的人会给听音环境内每个墙插分一路空开。电表到总空开,再到分空开,所有的电源线都是专用线。再看屋子,三个装在墙上的插座都是美标,每个价值1000元,因为听音设备的电源线都是美标的,如果用国标插座,“电源相位不对,声音听起来会不对。”
设备接在电源处理器上,这种设备将电源交流转直流,再把直流转交流,目的是为了滤掉杂波,还能上下20伏范围内调节电压。电源处理器上有LED显示屏,用电量、电子失真、净化率都可显示。梦琦说自己不是一个玩附件的人,他的几根数据线材投入也就万元左右,脚钉等小件也没有配备。
什么是烧?烧的是什么?
虽然评判耳机好坏,并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标准,但自己想要什么,还是心中有数。
每个发烧友,都在追寻自己喜欢的声音,或者说探寻能让自己满足的奇点。有意思的是,这个点可能会变。梦琦喜欢的声音风格在变化,喜欢的音乐也从流行转到古典。而有的发烧友,则从器材党转到了唱片收藏家。
谁没有个非理性的嗜好?或许你也在“烧”着什么,只是你从未察觉。
对话篇
别为了追求硬件,而忘记音乐本身
记者:在买耳机方面,你对耳机“粉丝”有什么建议?
梦琦:现在的耳机,尤其是耳塞,宣传套路有点像手机,很会讲故事,或者找个点渲染硬件很强大,然后卖得很贵。选你喜欢的,不要太过相信行业里讲的故事。
记者:走过这么多年的“发烧生涯”,你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梦琦:其实回头看已经过了很多阶段,追求硬件、研究技术、建立自己的标准和喜好、真正的研究音乐本身。这些都是大的阶段,其中有很多小细节,比如每个发烧友都会有盲目追求器材而忘记音乐本身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走出来是第一次感触比较深吧。而现在更加喜欢研究音乐本身的内容,这又是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乐趣了。当然硬件还是一样关注和坚持追求的。
记者:你觉得喜欢音乐和成为耳机“发烧友”是必然的联系吗?
梦琦:我觉得并不算必然吧,但是喜欢音乐是很容易掉进这个“坑”里的。我个人也觉得,也许只有掉进坑里你才会真的明白,你喜欢的是真正的音乐本身,还是仅仅将音乐作为一种附属背景来欣赏。如果是前者,你很容易最终走回到音乐的路上;而后者,你更容易掉进无穷的折腾器材的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