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打通工业物联网应用最后一公里
“三一”欲让传统制造业“树根互联”
文·本报记者 李 伟

    国内实践工业物联网最早的企业之一,三一集团经历过的周期性波动、投资放缓、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利润腰斩等困境,是目前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头上顶着的“魔咒”。

    突围之路唯有创新。

    12月7日,作为首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三一集团被工信部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重点推荐,在来自全球285家知名企业和众多观众面前集中展示了其在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三一集团是新时期中国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样本,是国内民营企业奋斗转型的缩影。从上世纪90年代梁稳根带领“梁家军”300万起步,到今天的“全球第五大工程机械制造商”“国内最早实践工业物联网的企业”,三一集团经历过的周期性波动、投资放缓、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利润腰斩等困境,是目前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头上顶着的“魔咒”。突围之路唯有创新。

    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展示现场,三一集团的“树根互联”平台系统通过对全国23万多台在外工作的机械设备进行精准定位、状态监控、实时预测、及时预警等应用的仿真模拟,让观众对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服务等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真实感知,清晰诠释了“打通工业物联网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目标理念。

    ——研发创新——

    智能制造的深刻思考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创建于1994年,立足打破国人传统的“技术恐惧症”、坚持自主创新而迅速崛起。三一重工的母公司三一集团早在1989年于湖南涟源正式创立,起名“三一”源于创业初期的“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三个一”的发展愿景。

    十多年来,三一重工在一步步发展成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军企业的同时,也成为了三一集团研发创新的样板和缩影。

    如今,三一重工重金打造的“18号厂房”成为闻名全国的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这个号称全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不仅体现出高度智能化、数字化以及三维仿真的研发实力,还集中展现了三一集团对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深刻思考。正如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所说:“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未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我们将尝试提出产品的初始方案,然后将客户意见纳入到产品设计阶段,从而在设计之初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个性化产品。”

    从纯粹的机械生产制造商转变为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三一集团的转型之役能成功,关键在于其一直保持着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高度警觉以及推动创新发展的坚毅果敢。

    ——管理需求——

    探索工程机械物联网

    早在2005年,转型阵痛中的三一集团就意识到,物联网将在工程机械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着手对工程机械物联网核心部件及相关技术开展研究。

    2007年,三一重工与中国移动长沙分公司就“三一工程机械设备智能服务系统”项目开展合作,探索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器对机器(M2M)远程数据采集与监控平台”。借助安装在设备上的采集提供、机器对机器(M2M)终端及反向控制系统,通过中国移动网络,将设备状态参数传送至企业监控中心。

    最初,只是在小范围的工程设备和车辆上实行试商用。2009年,“机器对机器(M2M)远程数据采集与监控平台”实现了规模化商用,三一重工建成国内首家工程机械物联网企业控制中心。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最初搞自主研发只是出于朴素的管理需求,为了更好提升服务、管好货款、提高产品质量等等。”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流程信息官贺东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由于当时很难从市面上找到合适、现成的解决方案,只好自主研发智能服务和管理系统。据贺东东透露,三一集团“从2008年到现在一共投入了5亿左右资金”用于推进集团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智能升级——

    从制造到服务的蜕变

    在传统行业的阵营中,三一集团始终透露着一种“活在未来”的气质:海外建厂、打造智能平台、跨界融合。

    作为国内首个在工程机械行业应用GPS系统的传统企业,目前三一重工能运用自主开发的卫星远程监控系统,跟踪每一台产品的使用数据,一旦出现故障,通过GPS迅速实现精准定位,并找到离它最近的服务车及所需零配件的最近仓库,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维护服务。

    “随着智能产品不断采集用户的数据和状态,上传到云端,这时就产生了新的服务需求,我们称之为智能服务平台。”贺东东说。2014年,三一集团启动大数据平台建设,借以实现低成本海量设备数据接入与分析。

    三一集团依靠大数据提供的资料,不仅能够了解当下各种机械品类的市场行情,还可以预见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客户提供精准化的建议。例如,三一重工与清华大学合作,推出了“挖掘机指数”,能够显示设备的施工时长和开工率等数据,并根据开工率数据预测下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IMS研究中心主任李杰认为,工业大数据分析是工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所在,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减少制造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挖掘用户不可见的需求。三一集团对大数据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以工业大数据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三一今天在世界范围的成就再次证明工业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从产品创值的角度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开放共享——

    改变的不仅仅是自身

    2015年7月,三一集团进入国家智能制造首批试点示范项目,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唯一入选企业。

    据了解,三一重工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储存与分析平台即“ECC客户服务平台”,包括所有设备底层控制的硬件和软件,能够实现双向的交互以及对设备的远程控制。用户可通过网页或手机APP,随时随地掌握机器各方面的状态。

    “目前,系统平台已经掌握了23万台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5000多种参数。比如,我们每半个月就会向相关部门提交挖掘机的行业指数,主要用于配件的需求预测,降低零部件库存,提高客户满意度。”贺东东认为,未来的工程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很难会有人再花几百万买一台设备,将来会过渡到“只买服务而不买机器本身”,最终制造业一定是以“分享”的模式来操作。

    贺东东透露,三一重工下一步战略是打造一个能与GE和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同台竞争的行业级工业物联网平台,“进一步把这种数据分析和行业预测的能力开放出来,服务于更多的制造企业。”他表示,三一重工投巨资成立了树根互联公司,就是希望基于多年物联网的实践,为打造与跨国企业同台竞争的中国本土工业物联网平台贡献力量。

    2016年9月,三一众创孵化器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标志着三一集团释放平台资源、迈向共享经济、推动开放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更重要的是,让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一起分享我们的平台号召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向文波说。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建民

    当前,全球工业正在进入智慧互联产品时代,体现为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装备制造业产品周期包括设计制造阶段、服务保障阶段、回收利用阶段。以前企业主要关注设计制造阶段,伴随着大数据的出现企业更倾向重视服务保障阶段,即通过利用大数据抢占价值链高端,实现产品智能化,以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转变。三一重工基于工业大数据实现了“天地人合一,一二三线协同”的“主动服务”模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