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3日 星期六
矿挖完了,“铜城”如何熔旧铸新
——安徽省铜陵市创新驱动城市转型纪实(一)

    本报记者 陈 莹 高 博

    “先有铜,后有城”,3500年炼铜未断,铜陵出过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曾为安徽省贡献过百亿的年产值,而今却不得不面对传统铜矿产业“黄金时代”的逝去。

    2009年,铜陵被国务院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现在铜陵基本上没矿可挖。”采访中,记者无数次听到这句话。

    “铜陵的铜矿产业面临着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多种困境,不转型,就没有出路。”在铜陵市市委书记李猛看来,通过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带动推动铜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产业升级,盘活整条产业链,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绿色工业型城市转型探索的创新之举。

    无瑕的铜纸

    像卫生纸卷轴一样的铜板带,一米宽,两张纸厚。它如此光洁,以至于在生产线上快速转动时,远远看去,会让人产生它是静止的错觉。

    “你手机上可能就有我们生产的铜板材。”铜陵有色集团金威铜业公司高级技术主管易智辉说,“传感器、芯片基底、USB插口、LED边衬……跟电打交道的机器里都有铜。”

    长期以来,高质量铜板材是我国铜加工业的“短板”。“难就难在控制表面质量,这是体现综合实力的复杂系统工程。”易智辉告诉记者,从电解铜熔炼铜轧到包装出货的15道环节,任何一环出了瑕疵,都会传导到后面无法纠正。“展开技术攻关前,质量管理的不稳定让绝对光滑的铜板材成本高到不可量产,我们跟日本、德国差了30年。”

    提高铜产品附加值,使铜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被政府列入市“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2015年4月,由市政府牵头,在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业政策支持下,铜陵有色集团招引在日本从事新型铜合金研发的高维林博士团队,与金威合资成立了高铜公司,向国际尖端的铜合金材料发起攻关。他们的目标是实现所有高端用铜的进口替代。

    目前,他们已生产出成本最低的电路用铜板材。高维林说,他们正在迅速缩短差距,预计两年后,就能生产出媲美国际最高水准的电路用铜,还将使中国第一次具备芯片电路材料的国家标准。

    不是渣,是黄金

    一座安保严密的工厂,运进一袋袋暗沉的石头,运出的则是黄金和珍宝。

    “这里每年产10吨黄金,”铜陵有色集团稀贵金属分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梁海卫说,“而大型金矿黄金年产量是1吨。”

    除了黄金,这里每年产出450吨白银,还有铂、钯、锑、锡等10多种金属,都提取自炼铜的废渣。梁海卫介绍,公司有600人,3年就新创140亿元产值。

    稀贵的前身是新中国第一座炼铜厂——有色一冶,昔日用木炭和鼓风炉冶化出全国一半的铜。污染高、能耗高、技术落后使它江河日下,2007年,工人们含泪看110米高的两座烟囱被齐根炸断,喷出积攒了50年的烟尘。

    “要产业转型,就得想办法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高效回收资源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需求,一冶转型搞电解铜废渣提炼有示范意义。”梁海卫说。

    电解铜留下暗色阳极泥,经冷水激射形成的废渣俗称“黑砂”,曾在铜陵堆出一座50米高的“黑山”。

    搞炼铜的人都知道“黑山”里有宝藏,却不知如何提取。稀贵瞄准了曾被一家国际巨头垄断的“梯级回收贵金属”技术。他们请来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所的研究人员,历时近10年研究攻关,突破了高效回收、检测调控、精细分离等若干关键技术,构建出复杂稀贵金属物料多元素梯级回收的工艺新体系。

    如今,稀贵公司每年要消耗6000吨电解铜残渣,不光“吃”掉了铜陵的黑砂山,还从各地搜罗电解铜残渣,这项技术也被推向全国。

    “矿竭城衰是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共同困境。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铜产业创新能力从跟随、并行到领跑,希望通过铜陵的探索,为这类城市转型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铜陵市委常委、副市长罗云峰说。

    不脏,也不酸

    直到1990年代,黑烟滚滚是铜陵工厂的常态,它象征了铜陵的繁荣,但也创造了酸雨——硫铜矿跟煤炭混合,在冶炼中释放出海量的二氧化硫和烟尘。

    新世纪以来,国家环保法规日益严格,铜陵人先天下而动。金隆铜业公司率先与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开展合作,在公司设置了院士工作站,研发世界上当时还未大规模采用的闪速炼铜技术。

    新冶炼办法不再用煤炭,而是将铜矿磨成细粉,与富氧空气混合后,用特制喷头喷进炉子燃烧。燃烧后铜矿石变成含铜一半的冰铜,废气二氧化硫则被拦截在处理烟道,通过动力波洗涤产生硫酸。每生产1吨铜,就能产出3吨硫酸,将污染降到了接近零。这项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金隆公司也为此利润大增。

    金隆铜业公司技术主管刘安明告诉记者,他们力争把低碳工艺技术应用到每一个环节,将含碳量更低的天然气引入熔炼系统的闪速炉、热风炉和精炼系统的阳极炉等,还尽可能利用变频、余热、生物质油、绿色照明等一切可能减排的有效手段。

    如今,铜矿关闭了,铜陵人却更忙了,长江码头的传送带24小时将国外的矿石运进仓库,川流不息的驳船把高级工业品运走。铜陵仍是世界铜城,但它更干净、更富足、更有希望了。

    (科技日报铜陵12月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