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国际控释肥生产有了“中国标准”
□ 本报记者 魏 东 通讯员 刘群英 王 静

    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了控释肥料国际标准,标志着由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为首席专家,联合上海化工研究院、金正大集团等单位共同起草的《控释肥料》方案得到国际认可。自此,国际控释肥生产有了“中国标准”。

    通过包膜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实现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相同步,是国际控释肥的技术核心。缓释肥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源于美国,由于价格较高等原因,在国外主要用于花卉等高档植物,被视为肥料中的“贵族”。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宗农作物种植的需求量大,如果能让农民用上控释肥,肥料利用率会大幅提高,人工成本将显著降低。”1996年,从美国做完博士后研究回国的张民教授,开始了对包膜控释肥进行创新性研究。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购买能力,张民研究团队开始研制利用废旧塑料、秸秆等为原材料制作包膜。

    从找出包膜材料、添加剂和溶剂间的最佳配比,到创新包膜技术和制造工艺,再到形成完整的涂抹生产结合溶剂回收工艺流程,张民研究团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试制和试验,终获成功,不仅解决了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养分吸收速率相同步的技术难题,而且使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0%以上;研究团队还创新了控释肥养分释放机理与肥效评价技术,并改进作物专用复合肥的配方和造粒技术,相继开发出控释时间不等的适合不同作物需要的控释肥系列品种,从引进技术到技术引领,创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五大核心生产技术,掀起了一场“施肥技术新革命”。张民科研团队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省级以上的科技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奖3项。

    为让这些技术成果尽快造福于民,张民研究团队选择了金正大集团进行成果转让,企业很快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包膜控释肥”生产基地,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对我国的垄断,不仅带动了我国控释肥产业迅猛发展,产品价格也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2至1/3,目前已在全国建立试验示范基地899个,推广面积1.8亿亩,用于小麦、玉米、果树等三十多种农作物的大田生产。

    产品标准制定是张民研究团队自研究初始阶段就格外关注的大事。为保障在小试、中试、扩大性生产和产业化产品的质量与国际接轨,张民在1999年就主持起草制定了《自控缓释肥》企业标准。2007年,国家发改委以此为基础颁布了《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2009年,国家标准委颁布了《缓释肥料》国家标准。2012年,由张民主持起草控释肥料国际标准提交至国际标准化组织。经多轮投票,最终由中国专家主导起草的国际标准于2016年获得通过并颁布实施。

    “由我国主导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控释肥料领域不仅具有国际话语权,更进一步提升了化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如是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