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厅长话创新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 王 秦
刚刚胜利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吹响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面对新部署、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肩负起新责任、新使命、新担当,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用功发力,让改革创新贯穿全省一切工作,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先后经历了几次重要转型,第一次是发展乡镇经济,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变;第二次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转变,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转型的重要机遇期,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还是发展路径都必须进行深刻变革。只有真正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从根本上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真正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
近年来,江苏坚决贯彻中央部署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科技创新实现了重要跃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达1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去年超过6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是2010年的3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4万件,是2010年的7倍,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一个以上百分点,超过60%,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刚刚胜利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描绘了“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的宏伟蓝图。江苏的发展转型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中央要求转化为江苏的具体行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只要我们扎扎实实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在创新发展上体现新高度、形成新标志、做出新示范。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发展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使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以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点、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常熟海安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步伐,优化创新政策供给,释放创新创业潜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推进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启动“百院百校”政策辅导行动,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政策辅导员队伍,实现主要部省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全覆盖。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完善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全面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组织实施《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整合现有技术市场、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资源,启动建设江苏网上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资源的开放共享,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面落实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组织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和有关细则。启动分级分类政策培训宣讲活动,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辅导员、科技政策助理员、科技政策宣讲团、科技政策咨询团的“两员两团”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政策的解读、宣传和辅导,形成覆盖主要高新技术企业和主要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政策服务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只争朝夕地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创新驱动发展主体。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培育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入到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
提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攀升。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要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领军人才的关键作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把各种力量聚合起来。瞄准未来战略需求、消费升级方向和供给侧短板,启动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两大专项,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石墨烯等10大产业前沿领域,大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提升高新区示范引领能力,加快形成区域创新的优势特色。依托高新区和各类创新载体,推动区域内创新组织的集成联动,大力吸引海内外各类科技人才和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我省,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关键创新领域聚集,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大力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健全高新区综合评价发布、定期通报和动态管理机制,优化“一区一特色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创新发展主阵地。
提升创新平台集聚能力,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聚焦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标志性的创新平台。区域性平台方面,集中力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分工协作,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造覆盖苏南五市和国家高新区、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实现互联互通的创新服务网络,构筑“五城九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资源性平台方面,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超级计算中心、深远海装备等重大载体建设,培育一批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引领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战略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