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城市的智商 你我的健康
——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侧记
本报记者 王 春

    “科学技术进步是城市健康促进的主要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教授在“科技创新与健康”分论坛上表示,1895年的X射线、1903年的心电图、1938年的髋关节置换……这些医学发现改变了我们每一位个体的健康,而消毒科技、免疫技术与现代医疗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群健康水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健康发展都源自于科技创新。

    当下,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城市健康和居民健康面临着不少挑战:传染病暴发风险依旧存在;重大慢病井喷式爆发,每10秒钟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1.1亿,占全球患者的1/3;即将步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030年,16%的中国人口将在65岁以上,总数超过2亿。

    世界医学科学创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在大会间歇时间,各国不同肤色的代表们在帕金森患者使用的智能防抖餐勺、糖尿病防控健康管理软件、远程医疗等展台前驻足观看。代表们感受着可穿戴设备、医用3D打印等技术,让医学与IT、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融合越来越紧密。俄罗斯国家心血管医学中心主任、俄罗斯首席心脏病专家Evgeny Shlyakhto介绍,在俄罗斯,IT技术可以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心脏手术,替他们选择更合适的医院,以及确保采取综合性保健措施。在德国,医疗保健已开始进入移动医疗、精准医疗的新时代,这些观念要为社会所接受。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健康辅具、中医养生类等智能化的适老辅具纷至沓来。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罗椅民认为,适老辅具能满足超过95%的失能老年人适配需要和功能设施需要。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发展,物联网“大脑”将最大效率完成辅具衔接融合,互联网将形成“人机融合”的高效辅具体系。具有技术引领的创新型产品,将引发新一轮需求。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说,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在努力成为智能城市。中国已经与相关国家一起,发起了一些有关移动健康的项目,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帮助控制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将与世界卫生组织一起,致力于帮助一些国家制定国家e健康策略。

    在我国,一些城市开始了先行探索:深圳近年来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医疗资源配置、服务模式转变、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连续三年高居城市健康发展综合指数排行榜榜首。在科技推动城市健康与医疗方面,福建厦门市副市长国桂荣也感受颇深,他说,厦门从2006年开始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市民健康信息平台,经过10年的建设,平台对促进健康发挥了极大的效用,目前承载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健康云等医疗相关应用的数据中心,满足了近400家医疗机构的业务需求。

    健康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已逐渐影响到上海人的生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教授白春学领衔的团队,于2008年创新“物联网医疗”概念,社区居民只要“一个传感器、一个无线肺功能仪、一个手机”,三件套就能实时监测病人数据。患者在家联上数据,专科医生能远程监测、诊疗。物联网技术平台,在申城重症监护领域、社区慢病领域渐渐落地生根。目前,上海市民人均期望寿命和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连续10余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有专家说,技术发展不仅打破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界限,真正实现了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与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健康推动上,城与城、国与国的经验交流、技术合作更加深入具体,科技真的让城市更加健康。

    (科技日报上海11月2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