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远在巴西的一份小杂志缘何在中国受追捧
——2016科技伦理研讨会专家反思学术不端背后动因
本报记者 唐 婷

■周末特别策划

    今年9月,美国反论文抄袭网站“剽窃监督”曝光了一起论文造假事件,称巴西SCI杂志《遗传学和分子研究》刊登大量来自中国、疑似由“枪手”炮制的论文。该网站编辑称,这可能是世界科学史上论文代写公司与旨在敛财的期刊瞄准中国作者的“最大丑闻”。

    “‘这家杂志离中国那么远,影响因子只有0.764,在中国居然比巴西足球还更受追捧?’‘剽窃监督’网站编辑的嘲讽,让我们感到很无奈。”《科学通报》编辑部主任安瑞11月9日在武汉召开的2016科技伦理研讨会上表示。

    对屡屡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除了无奈,更需要反思其背后动因。“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多元价值目标下的质量控制”等,成为中科院学部主办的这次研讨会上的焦点话题。

    为“帽子”忙活,哪能做感兴趣的研究

    每一个学术造假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理由。在科技人员群体看来,学术不端的“源头”在哪呢?

    “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认为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重要原因是现行评价制度驱使,其次是社会大环境所致、监督机制不健全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延东介绍。

    在中科院院士朱作言看来,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原本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但科技评价结果与单位、个人利益密切相关,过度或者不当的科技评价,可能会导致一些科研诚信问题的出现,这二者之间便具有了一定的相关性,但没有必然性。此外,科研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一个缩影,科研诚信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界或科学家自身的问题。

    人才评价是科技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下年轻学者竞争的激烈程度,令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院士感到着急。“35岁以前最好要入选‘青千’‘拔尖’计划,45岁之前最好要拿到‘杰青’‘长江学者’,现在还有了‘小青千’‘小杰青’‘小长江’,基本每一个十年要忙活一顶‘帽子’,同时还为下一顶‘帽子’做准备,年轻人哪有工夫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丁烈云反问道。

    丁烈云更进一步指出,对人才“帽子”的追求不仅是个人的问题,在学科评估的时候,“帽子”同样是个重要的加分项。因此,这不仅是一个个人行为,也是一个集体行为。“人才评价有它积极的作用,吸引了很多海外优秀学者回来,但‘帽子’是不是多了点?层次也模糊了一点?”

    评价之上,是否附着太多

    作为科研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科技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裴钢认为,在服务公共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发展上,科技评价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在科技评价过程中,如何确保按科学规律来办事,在维护学术自由的同时,满足政府和广大民众对于科技发展的要求,成为科研管理面临的一个难题。

    事实上,对于科技评价面临的挑战,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关注与重视。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曾对此进行过梳理: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够明确,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在某些评价活动中还时有发生;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

    然而,令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杜鹏感到遗憾的是,《决定》出台十年后,科研评价中存在的上述难题仍未完全破解。2013年,针对这些“老大难”问题,教育部又专门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

    面对科技评价制度遭受的种种质疑,赵延东以户籍制度进行了类比。他指出,起初户籍制度只是城市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之所以广受非议,是因为户籍上附加了太多本身并不属于户籍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因素,因为这些额外的附加因素,使得户籍制度成为众矢之的。

    “我们在把注意力放在改善评价制度本身的同时,应该考虑把一些与之相附着的不合理的待遇、福利等因素剥离掉,避免过度激励带来的问题。”赵延东说道。

    论文之外,别忽视小同行

    在不少科研人员为SCI论文数量和跑科研项目挠头的科研大环境里,清华大学医学院营造的创新文化氛围如同一股清流。“我们提倡原始创新,注重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在年轻科学家创新的过程里,请一些国际小同行专家来评价他的工作是不是有国际影响力,而不是用论文来衡量。”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白说道。

    不只是鲁白,会上多位专家强调了同行评议,尤其是小同行评议的重要性。杜鹏认为,针对学术热点事件,科学共同体不能缺位失声,要加强以学会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的作用,从制度、政策等方面强化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进一步加强同行评议的有效性、权威性、公正性。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表示,应由非利益相关方的科学共同体来组织评估,参加评估的专家中小同行应占专家数目的2/3以上。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