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谭
上周末路过一家幼儿园,看见院子里已经装饰好蜘蛛网、僵尸袍、南瓜灯,等待着一场party到来。当时觉得:在一个根本没有基督教传统的社会主张万圣节,现在的幼教真是盲目。结果,我被第二天朋友圈里群魔乱舞的节日气氛无情地打脸了。万圣节在中国,显然不再限于以往那些商场、餐厅举办的万圣主题商业活动,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普及性节日。突然感觉自己好落伍。
当然,万圣节火爆至此定又伤害到了一些呼吁文化自信、抵制洋节的人的玻璃心。其实我一直不太理解传统和舶来节日之间所谓的矛盾。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节日,虽然现在形式有所简化,但其内涵的贺岁、团圆、思亲等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是存活在我们思想里的。即便中秋没有吃月饼,甚至偶尔没有阖家团聚,也不至影响每个人心里对中秋佳节的认同。
而万圣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在中国虽然以节日的形式呈现,但实际上是一种商业价值的体现。还是那句话,在一个根本没有基督教传统的社会,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其内涵,真正“走心”地过一个以圣之名的节日?从属性上看,中国的万圣节,和“双十一”这种人造节日是一样的——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找一个足够high的噱头,让个体得到满足和释放。
而且,我们现在流行的这种狂欢、怪诞的万圣节,早已不是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宗教节日,而是随美国强大的流行文化而扩散到全球的美式万圣节。19世纪的美国移民时代,有着不同宗教、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美国社会将欧洲万圣节再造为一个世俗性的节日:一场邻里之间的游戏和分享食物的社交聚会。这样看,美式万圣节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欧洲万圣节在美国的本土化,其实都是商业和消费文化的产物。
另外,在全球化进程中,节日互惠也算是文化融通的一个方面吧。今年除夕,我正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度过,大广场挂起了五星红旗,小于连穿上了唐装,比利时人也过中国春节。世界那么大,外来的节日好新奇,凑凑热闹也无妨。如果动辄搬出文化自信与不自信来说事,狭隘地把民族的和世界的对立起来,那恐怕才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