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山东乃至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沿线65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多发展中国家地广人稀、地力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强烈需求”。日前,在济南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高层论坛上,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就山东农业“走出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山东农科院近年来已经尝试“走出去”,并取得显著成效。万书波告诉记者,该院援建苏丹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项目成为我国援非项目的典范,审定的中国转基因棉花品种占苏丹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1.7%。在印尼建设玉米产业科技园区,引种的玉米试验品种比当地品种增产35%以上,受到当地农民的信赖。在刚刚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高层论坛上,山东省农科院先后与埃及国家研究中心等6个国外农业研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至此,该院已同5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3个跨国公司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独特优势,在农业科研、生产及产业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具备了农业‘走出去’的条件和基础”。在万书波看来,山东农业发展全国领先,最具有“走出去”实力。山东省在全国最早提出了“科教兴农”战略,今年又试点启动了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每年投入6000万元,致力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问题。多年来,山东省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农业产值、渔业产值、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水果产量、肉蛋奶产量、水产品产量、农产品出口额等10个方面位居全国第一。
“山东农业要‘走出去’,科技应发挥‘先锋军’作用。”万书波介绍说,从近年来我国援非项目实施成效来看,投资企业与科研单位嫁接,依靠科技力量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合当地推广的新技术、新成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支持科研单位在国外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走出去’的必要环节,也是降低海外投资风险的有效措施。”
“山东应发挥外向型农业优势,提高农业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万书波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大多集中农业种植领域,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而山东作为欧亚大陆桥头堡,农产品出口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1/4强,同时承担着大量进口农产品的任务,对全球农产品贸易数据了解较多。“因此,山东省应坚持高点定位,发展从种植、养殖到加工的全产业链经营,建立海外农产品生产、收购、仓储、加工、运输体系,从战略上建立农业投资、贸易互为一体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在谈到哪些因素制约山东农业“走出去”时,万书波直言,农业“走出去”的核心在人才。就山东省而言,农业科技人员总的体量较大,但既具有全球视野、把握国内外农业政策和发展大势,又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和国际经贸知识的“战略型科学家”紧缺,加大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要有激励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设立专业研究机构和国际合作项目、鼓励交流互访、构建交流平台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这些人才为农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