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四论我们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
本报评论员

    一个国家是否为创新型国家,既要看科技实力,又要看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但根本还是要看综合创新能力。

    综合创新能力体现在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否拥有健全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是衡量一国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标尺,也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标志。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总的看,从偏重“线性”创新、到建设创新体系、再到涵养创新生态,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创新能力演进的基本路径。早在本世纪初,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加大力度研究和落实新一代创新政策,为其创新能力持续领先世界提供强大动力。

    伴随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创新能力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从点上突破到系统提升不断变革的过程。2006年,基于我国科技经济实际,我们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科技大国、经济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绩不容低估和否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不足。我国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还不高,创新“碎片化”“孤岛化”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完善,市场和社会创新活力还需要更好释放。我们要成为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在创新能力建设上仍需付出不懈努力。

    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体系的差别,主要就在“生态”二字上。这也是我们与主要发达国家在创新能力上的一个根本差距。问题就是指令,差距就是方向,我们必须在“生态”二字上狠下工夫,加快我国创新能力从创新体系向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提升,打造我国创新能力的“升级版”。

    特别是当前,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与深入,全球创新态势深刻变化,创新主体更加多元,创新活动更加多样,创新路线更加多变,创新链条更加灵巧,创新创业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科技经济之争愈发表现为以创新生态为核心的综合创新能力之争。我们亟须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舆论高度关注“韩春雨事件”和“网约车事件”,媒体密集报道,各界广泛讨论。这两件事本质上都与创新生态相关,事件中各方究竟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相信通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自会有公正结论。这里我们想表达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社会公众,都需要做创新生态的建设者。因为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创新才会有清朗的空间、光明的前途。

    “生态”二字内涵十分丰富,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当前关键是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创新创业的关键体制机制障碍,把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能动性更好激发出来。值得重视的是,内生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但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是不能破坏创新生态的内生性。

    创新生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