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湖南省科技厅的会议室“很爆棚”。市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多批次座谈,围绕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新政,探讨怎样出台落地实施方案与政策。
“湖南在科技体制改革上,进展稳健。让政策‘落地’,我们做了很多特色的创新与尝试。”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如此“自评”。
促转化 让成果“动”起来
谈起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大课题”,湖南今年动作很大: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示范县建设”专项。
“过去专业服务体系缺乏,县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只是被动接受成果,很难主动匹配到县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先进适用成果、技术和人才。我们现在着力建设县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帮他们匹配所需技术。”副厅长朱皖说。
科技成果要惠及更多民众,必须“下沉”。县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进的主体。今年,科技厅从全省14个市州,各遴选出一个产业特色明显、科技资源较集中、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成果转化工作、技术需求强的县,来打造示范县。朱皖表示,通过3—5年支持,县域科技成果的承接与示范能力将明显提高。
今年,湖南着力于研究和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落地性文件。如,出台了放宽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处置、收益权改革的“三权处置”文件,在长沙理工大学等五家高校科研院所展开试点示范;即将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拟与财政厅联手推出促进成果转化、鼓励银行贷款向中小微企业倾斜的贷款风险补偿管理办法等。
不过,新政策的“知名度”,也让厅成果处处长谭立刚有些小“郁闷”。为加快成果尽快流向市场,湖南省新近出台了促进技术合同转让交易的激励政策:技术转让合同的供需双方,在签订技术合同并经登记后,可申请财政资金补助。“赏金有了,可今年的赏金才‘派发’出十分之一。快帮我们打个‘广告’,让大家来‘领赏’。”
重“普惠” 计划管理改革很“颠覆”
“科技计划和经费改革是颠覆性的。过去只见‘项目’不见‘人’。现在科技资金投入的普惠性明显增强。‘人’味更浓。”副厅长杨治平说。
总揽全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规财处处长卿涧波,将这一改革总结为“八字”:
整合。科技计划中的41个小门类专项,被整合为5大类计划。
优化。计划定位清晰。自然科学基金偏重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自由探索;重点研发计划紧扣“一体化设计与整体支持”思想,聚焦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发展目标;技术创新引导资金,着力引导社会和地方政府的科技投入;平台、人才建设计划,分层次和梯队支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定位。
创新。资金不再按计划类别“切蛋糕”,而是“以事定钱,钱随事走”,让资金用在“刀刃”上。改变单一的立项评审前资助方式,通过以赛代评,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创新创业项目予以后补助。
服务。让资金服务好科研人员的需要。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价格昂贵,大部分中小企业没能力购置,更甭提普通创业者。但我们调研发现,有大量这样的‘奢侈品’还‘沉睡’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科研条件与基础研究处处长彭敬东说。
为破解有需求的人无处用,有权限的人不想用的怪象,湖南省出台了《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启动了省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省科技厅与省质监局合作,将全省1200多家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的数据纳入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实现跨部门科技资源数据共享。去年,据不完全统计,开放共享服务为社会用户节约研发成本10多亿元。
据了解,湖南也在抓紧建设基于全省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科研业务管理和服务,实行全过程痕迹化管理。
当所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后……
去年起,湖南科技计划指南开始实施全年发布。普通科研工作者欣喜地发现,指南的顶层设计,大家有了说话的份儿。
“全省顶级专家才多少人?如果全省科技人员都参与到重大研发计划的顶层设计,会怎样?”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马铭问记者,又很快回答,“现在,只要你的团队有想法、有实力,对湖南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科技厅能随时听取意见和建议。一旦被认可,就有望纳入指南。这样的指南设计来自于每个科研人员的‘源头’,不再‘高冷’。”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陈光辉称,沾上普通科研人员的“人气”,指南设置更接地气,“湘”味也更浓。
科技体制改革在湖南,越来越“上道”。法规处处长邓先觉认为改革改得“很现实”。他透露,湖南即将出台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并陆续出台涉及科技资金使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等的系列配套政策和文件。
“社会对科技资金使用的关注度很高。国家出台相关重大政策后,大家也特别期盼操作层面的落地政策。湖南的‘资金使用落地图’,很快会与大家见面。”杨治平说。(科技日报长沙10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