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厦门10月12日电 (记者张建琛 通讯员李静)糖尿病人想必对“二甲双胍”并不陌生,这是目前全球治疗糖尿病的“明星”药物。但是,这种药物降血糖的作用机理是如何发生的,却一直是个科学之谜。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破解了其中的一个谜团,为Ⅱ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制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11日,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细胞》杂志子刊《细胞—代谢》上。
二甲双胍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欧洲,自问世以来,它便以临床上的优异表现跻身糖尿病治疗领域王牌药物之列:它在有效降低糖尿病人血糖的同时,并不会引起低血糖、酸中毒等副作用,同时还可以缓解脂肪肝,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心血管功能,并能降低病人罹患某些癌症(如肝癌和胰腺癌)的风险。近百年来,人们知道二甲双胍能降血糖,但对其作用机理却一直没弄清楚。
林圣彩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他们意外发现,二甲双胍降血糖作用机制的信号通路,竟然是一位自己多年来研究的“老朋友”——AMPK信号通路。
林圣彩说,AMPK蛋白质激酶是细胞中调节多种代谢途径、维持能量平衡的重要分子。二甲双胍的诸多药效正是通过激活AMPK才得以实现。
有意思的是,除了激活AMPK外,课题组还发现,二甲双胍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抑制了与细胞增殖息息相关的另一种名为mTOR的信号通路,而这条通路的抑制很有可能与降低患癌风险有关,从而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