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科技干部下基层:他们带来了什么?
□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传统产业要转型,向哪转,怎么转?企业成长需要人才和技术,哪里找?挂职干部袁清昌用一份1.7万字的调研报告和20多年省级科技部门的工作积累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角度的答案。

    在临沂市河东区,袁清昌既被称为“袁区长”,因为他是区里分管科技的常委、副区长;又常被叫做“袁院长”,因为他还担任着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院副院长。他的“双重”身份缘于山东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沂蒙老区指导科技创新和联络产学研合作的挂职干部。他和其他挂职同事一道,既发挥个人业务专长,又把丰富的创新资源引向经济一线,把大量的科技成果导向发展前沿,推动区域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没有调查研究便没有发言权

    袁清昌刚到河东的时候,这个临沂市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正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搏求生存空间。源于转型压力遍布全区的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日益迫切,但科技服务能力显得捉襟见肘。

    “河东区共有近五千家民营企业,科技局不到20人,很难对企业给予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河东区科技局局长郭善贵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20人的科技管理队伍很难挑起产业创新的重担,科技挂职干部的到来正是时候。

    不过,初来乍到的袁清昌挑战巨大。长期的省城工作,使他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这让他很快做出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

    “通过调研发现,河东区具有明显的块状经济特征,农业、五金、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具有规模、市场等优势,但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的企业只有26家,仅占企业总数的0.55%。全区现有企业约4700户,中小微企业占63.8%;‘十二五’期间,全区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数量和国家重点新产品数量都为零,2015年全区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量也为零。”

    这是袁清昌通过走访调研、调查60余家园区、企业后,在临沂市科技合作与应用研究院、河东区科技局的密切配合下,形成的一份《临沂市河东区科技创新现状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对策建议》研究报告。“袁区长的这份报告发挥了自己的专长,也牢牢地接了地气,点出了我们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河东区领导认为,这份报告为河东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科技工作如何干?”郭善贵认为,“袁清昌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完形填空题目,而我们一起要做的就是克服困难,把空白填上。”

    挂职干部身后有座创新资源宝库

    每一位挂职干部背后,可能是一门学科,一家研究所,一个专业系统,这些都是丰富的创新资源宝库。

    袁清昌到河东区挂职后,河东区与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院的联系突然紧密起来:不到一年时间,情报院院长刘显福先后三次带队到河东区,并与河东区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就区域科技决策支持、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科技查新与咨询、科技平台建设以及科技宣传等工作开展合作;建成并开通省情报院首家县区工作站,实现省科技文献平台资源免费向全区企业科研人员开放使用。

    宏艺科技董事长赵洪义是上述合作的受益者之一。以往,他公司科技查新要到三百公里之外的济南甚至八百公里之外的北京,现在他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输入账号,便实现了查阅。

    “科技系统的干部大多熟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通过挂职又对地方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有了直接的了解,很快就能找到产学研合作的结合点,成为高校和地方合作的纽带。”河东区区长赵晓晖说。

    一年间,袁清昌和同事们向有关企业推介中科院及中科院沈阳分院技术成果近千项。协助河东新增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培植申报40项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科技项目,新签订14项产学研合作协议。参与引进2名“国家千人计划”“泰山学者”专家,引进并落地1个电商平台项目。

    去年,在临沂市三区九县普遍遭遇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河东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了经济规模和税收增长的双丰收。“在袁区长之前,省科技厅也有其他挂职干部,他们做出的贡献同样也很大,甚至促成了河东农高区升格国家级这样的大事。”河东区委书记王晓军说,“河东区的短板在科技,所以,我们对来自科技系统的挂职干部怀有更多的期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