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30日 星期五
创新离不开公共治理
□ 本报记者 刘 垠

    “这次政策论坛设计的主题是‘促进创新的公共治理’,我的体会是一方面涉及政策制定的理念,比如怎样将包容性增长、共享经济等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向融入到创新政策当中,另一方面又关系到整个中国政策和决策过程中的机制和方式。”

    在9月25日召开的2016浦江创新论坛政策分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王元主持时阐述了对主题的理解。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政策为题,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介绍,30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始终围绕两条主线,一个是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一个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2015年8月18日,中办和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布局,共有10个方面32项改革举措、143条政策措施。

    在贺德方看来,今年全国创新大会召开后,我国创新政策进入了一个密集发布的时期,并从以往由科技主管部门单独推动实施,发展成为所有部门的共同行动目标,使过去很多难以推动落实的政策得到快速推进。

    “2015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估测近2万亿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占GDP的10%以上。”以微观的共享经济视角切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认为,共享经济表现为一种众创经济,是对闲置社会资源、分散智力资源、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当然,共享经济也面临如创新监管理念和机制、调整社会利益格局、探索全球治理等一系列社会公共治理的挑战。

    欧盟委员会科研司信息开放性获取和前瞻研究部开放性科研政策协调与发展小组主任Rene Von Schomberg,带来了欧盟讨论正热的问题——创新和科研的社会责任。“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我们获得的收益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而负责任的创新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对研究创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负有重要责任。”他说,只有创新得到市场的分享,它的好处才可以让全人类所获得。负责任的创新除了要体现经济增长的潜力外,还要能体现我们基础的价值观,不仅要体现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还要彰显市场不能起到的社会方面的作用,比如通过管理让创新产生积极的效果。

    “以结构性改革再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为题,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演讲时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发中国经济增长新变化,供给侧改革在动能转换与传统产能的转换,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生积极变化,呈现出高新技术企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加快的趋势;二是新经济、新业态的活力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三是企业盈利状况出现好转;四是区域经济结构加速重塑。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也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在肖林看来,这不但要适应互联网浪潮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而且要以开放的视角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以结构性改革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环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