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碳纳米晶体管性能首次超越硅晶体管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材料学家成功研制的1英寸大小碳纳米晶体管,获得的电流是硅晶体管的1.9倍,首次在性能上超越硅晶体管和砷化镓晶体管。这一突破是碳纳米管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将引领碳纳米管在逻辑电路、高速无线通讯和其他半导体电子器件等技术领域大展宏图。
而此前,由于一些关键技术挑战无法攻克,碳纳米晶体管的性能表现远远落后于硅晶体管和砷化镓晶体管,无法在计算机芯片和个人电子产品中得到运用。
外媒精选
天王星与海王星内核存在奇特物质
据近期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文章,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天王星和海王星看似是完全由密集气体云构成的冰冷星球,但冰冷巨行星的外表下,它们内核高压环境中却存在奇特的晶体,应是由较高不稳定物质原碳酸构成。科学家分析,由于这些巨行星中心压力几乎是地球海平面压力的400万倍,因而形成了意想不到的化合物。
一周之“首”
银河系外首次发现星系热核气体
日本研究小组近日首次发现,银河系外的星系中刚刚诞生的星球被热核包围。通过对热核数据的详细分析,发现包围天体的气体化学成分与银河系同种天体相比有很大不同。这一结果显示,新生星球周围物质的化学性质受星系个性的强烈影响,这是对形成星球和行星的物质化学性质研究迈出的重要一步。
DNA碱基对之间作用力首次测出
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利用特殊实验装置,首次成功测出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内两个碱基对之间微弱的堆积力(也叫范德华力),大小只有2皮牛顿(10-12牛顿)。这项成果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DNA修复等基本生物过程,以及利用DNA构建分子马达等装置。
本周明星
OSIRIS-REx探测器:开始“猎星之旅”
美国东部时间8日19时5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OSIRIS-REx探测器升空,开始了历时7年的“猎星之旅”——奔赴亿万里外的小行星“贝努”(Bennu),观察、取样后返回。按照计划,OSIRIS-REx要在孤寂的太空中飞行两年,于2018年8月抵达到“贝努”。探测器不会降落到小行星上,而是围绕其进行3D拍照、绘图,并寻找安全适宜的取样点。如果一切顺利,2020年7月,OSIRIS-REx将展开3.35米长的机械臂系统“TAGSAM”,与“贝努”做一次5秒钟的亲密接触。
本周争鸣
“宇宙灯塔模型”或颠覆“黑洞发光说”
日本国立天文台川岛朋尚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针对被称为超高亮度X射线源的天体,提出新型“宇宙灯塔模型”,并通过超级计算机计算,显示中子星也可发出与黑洞同等程度的强光,这一结论可能推翻现有的理论。目前对这一现象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黑洞发光说”,即黑洞吸收超过一般情况100倍以上的大量气体后发出了超明亮X射线。
前沿探索
科学家预测存在“抹大拉玻色子”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近日基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以及其他实验提供的数据,提出了所谓的“抹大拉假设(Madala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存在一种名为“抹大拉玻色子(Madala boson)”的新玻色子和场,它会与暗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玻色子或有助于揭开笼罩在暗物质头上的神秘“面纱”。
地球上的碳起源之谜有新解
作为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与演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地球上的碳究竟从何而来?中美科学家的联合研究成果,为这一科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在地球增生的晚期,如果一个质量为地球10%—40%的类似水星的星体撞击45亿年前的原始地球,将造成大量的碳加入地球,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地球硅酸岩地幔以及浅层地表中碳的来源。
抑制大脑过度兴奋的蛋白又找出百余种
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研究认为,大脑抑制性突触比兴奋性突触简单的论断是错误的。他们利用一种新型生物识别技术,在抑制性突触中找到了超过百种过去没有发现的蛋白。这一发现不仅为治疗大脑疾病提供了新线索,同时也表明大脑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对抑制性突触的研究仍需深入。
木星独有特征在太阳系前所未见
“朱诺”号探测器如约发回了首批木星图像,探测器上的广角彩色相机所拍摄图像显示,木星上的风暴系统和天气活动与以往在太阳系其他巨型气态行星所见的皆不相同。此外,“朱诺”号携带的无线电/等离子波实验设备也记录了木星上空像幽灵一样存在的无线电波。
一周技术刷新
美“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明年发射
NASA称,此前因科学仪器故障推迟发射的“洞察”号(InSight)无人着陆火星探测器将于2018年春季发射升空。这个探测器将帮助人们了解红色星球——火星的内部结构。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登陆后将停留一整个火星年(687天),其搭载的两台仪器将测量火星内部温度,并研究火星内部的地理活动,科学家可借此收集有关火星历史的信息。
奇观轶闻
家用微波炉“烤”出优质石墨烯
我们眼中的高科技产品——高质量石墨烯,竟也可以用微波炉“烤”出来。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新型微波制备法,可以用家庭用微波炉“烤制”出高质量石墨烯。这一微波制备法十分简单,生产出的石墨烯品质与最纯粹的石墨烯相差无几,可算是石墨烯研究领域的一大进步。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